【#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手法再认识》,欢迎阅读!

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手法再认识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受透视的局限,独辟蹊径,“经营位置”。本文分析山水画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及画论,探讨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的手法。
【关键词】空间;处理手法;中国山水画;再认识
中国山水画有它独特的表现体系,画家们不仅在山水画中仰视俯察,左顾右盼,并且还要不辞劳苦“驱山走海”,在饱览“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许多奇景之后,才开始经营他们的宏伟画面。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能把相隔千里的山川景色巧妙的组织在一起。用眼睛遨游来形容我国的山水画真是受之无愧。一位来自西欧的艺术家在故宫看到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不禁惊叫起来“太美了!太美了”事后还激动的说“太幸福了,这幅画让我一下子跑遍了古代中国的山村水乡。”其实,在我国古代中像《千里江山图》那样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如荆浩的《庐图》董源的《夏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在方寸之间百里之回,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曾被称为“散点透视”,阐述这种透视法的理论又叫“散点透视论”,这固然解释中国山水画表现上的一些特点,但是还慨括不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上有一些特点,笔者尝试从“三种转化形式”入手,即:“微观”与“宏观”的转化;“推远”与“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转化入手来进一步探讨中国山水画处理的方法,这三种转化形式互相联系,为议论方便起见,按次分述如下:
一、“微观”与“宏观”的转化
我国的山水画家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无限广阔的三维空间。[1]沈括认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可见,古人把高千丈,广百里的山水设想为案头的一个盆景,借以观全局,即把“宏观”转化为“微观”,这仅仅是一个手段,其目的却把对象化为“微观”后再表现其“宏观”。从传世的山水画作品看,大多是天宇辽阔,描绘千山万壑的大境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一开头就是“昆阗之形”“千仞之高”“百里之迥”,王维在《山水论》中说“……或在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耳目前”。总之,许多事实说明我国古代画家对山水画的要求是:空间开阔,气象万千。画家和观赏者都能在其中舒展活动的宏观境界。王维在《山水论》中开篇就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其。”
二、“推远”与“拉近”的转化
“推远”与“拉近”的转化又称“视觉远近法”这两种方法在山水画创作上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推远”是处理透视的一种手段,是画中取势所需要的方法,“推远”是将近而大的局部形体,把它推远作为完整的形体来看待。在山水画创作中“远”的意义不难理解,山水像添置的“远”对于人生境界有更大的意义,高远、深远、平远,其作用是把人的视力引向远方或远至凌霄,远至天际。杜甫登临泰山有诗道“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泰山周围的众山也宏伟,可是登临绝顶,放眼展望,便觉其小,在这种“小”的感觉中,凭观者看的生活经验,都会获得对高山
气势磅礴的更大感受。如果让谨守“焦点透视”的西方画家对泰山写生,在画面上只能出现一个高峰,画了傲来峰就无法画看子崖,更不说南天门了。但中国山水画家却能巧妙的经营位置,用“以小观大”的推远法,集几个高峰、巨峰与一个画面,在重峦叠嶂之间渲染以云雾烟霞或布以空白,造成一种“迷远”效果,可见推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推远”法绘画创作中至少可以解决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推远”可以解决透视上产生的某种矛盾,中国山水画讲究经营位置不受空间在画面上的局限,往往把近景当中景,远景对待,对于近景中建筑物的透视关系一般避而不画,所以在中国画中的楼阁,画家总是把它推到中景,远景去描绘,把原来的成角透视尽一切努力使之减弱到最小的程度:如王蒙的《秋山草堂图》、吴镇的《秋山图》中的房屋与溪桥都有这样的描绘,尤其是那大写意山水画无不“推远”去画,不仅元代如此,明代的文、沈、董、戴的作品也无不如此。在画面上即便是远处的房舍,就是近到屋子里的主人公须眉,而那屋子的结构照样作为“推远”的物象去画,把它的成角透视削弱到最小程度,否则,近处的建筑有着较强的透视变化,在一轴全景的大山大水的图画中屋后的远山就不可能高耸入云,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画出山外有山,峦山重叠就是由于避开了成角透视,采纳了“以近推远”的“远近”转化以及辅助它推远的那些办法,如果不是这样,在图画上因透视原因产生的矛盾就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2]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上水大人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上川之一形势气象”。再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图中一座庞然大山,山间还有飞瀑悬挂,作者画山坡,寒林皆作近景描绘,但全局处理上作者又将它推到远处,取远山的那种气势以充分表现,所以“以近推远”法用意即在于取势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布势。
然而,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毕竟要有一定程度的“远”才能显示出来,远是无限的,近是有限的,无限的远由有限的近而扩散延伸,远也反过来烘托有限的近,于是形成了天地相能相感的一片生机。而苍苍茫茫,无尽无限的情趣和奥妙也就尽藏于山水之中了。
三、“时间”与“空间”的转化
葉辛说:“时间上的先后继承所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3]他是18世纪的人,提出上述观点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依据现代人的观点,时空是相互转化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奇怪的是我国古代上水画家仿佛早就领悟“时空转化”的道理,他们采用“行动性的远近法”就是对空间做行动性的认识,暗合时空转化之理。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认为“人的视点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时刻不停的一种活动”人们往往以为一眼可以抓住一个形象的全部,其实不然,我们获得任何形象的整体要扫描,我们仿佛一瞬间看到形象的全部,其实只是对形象的各部分进行一遍扫描活动而已,不过只是由于时间十分短,动作十分迅速不知觉罢了,另外,视网膜是由一些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因此有很大的能动作用,这些科学道理我们古代画家仿佛有一种直觉的理解。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失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具会……”其中“应目会心”四字,不就是视网膜是人脑的组成部分的概括说明吗?至于行动性的远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4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