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因》,欢迎阅读!

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因
作者:余敏
来源:《金色年华·下半月》2013年第02期
摘要:民间舞蹈由劳动人民直接创作和享用,在一定环境中由参与者(即兴表演者)进行传承,于民族交融中发展。它的形成受地域、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哈尼族舞蹈的种类与动作特点,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祭祀舞蹈。 关键词:民间舞蹈;哈尼族舞蹈种类;哈尼族舞蹈特点
云南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中,哈尼族舞蹈象一颗灿烂的明珠,独放异彩。哈尼族主要聚居住在云南南部的红河洲、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支系繁多,有20多个繁杂的支系。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哈尼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精妙绝伦的哈尼族舞蹈,就是其文化长廊的一朵奇葩。在此,本文仅就哈尼族舞蹈的特点和成因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哈尼族舞蹈种类很多,有《扇子舞》、《多波搓》、《扭鼓舞》、《木雀舞》、《棕扇舞》、《芒鼓舞》、《碗舞》、《竹筒舞》、《阿依搓》等等,其中在祭祀性舞蹈方面以《阿依搓》的特点最为鲜明。“阿依搓”哈尼族语称“木雀舞”,是非常有名的送葬舞蹈,它是部落首领死后祭祀时专门跳的舞蹈。“木雀舞”跳法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一般人颇为难学。整个舞蹈动作有12套,表演性强,有跳、腾、扑、跌、前仰后合、左曲右折等特点,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套动作都有固定的内容。如:表现生死前的头饰、威风凛凛的官帽动作为一套;表现死者生前为统帅,神彩飞扬的又为一套;表现死者生前赫赫功绩的又为一套等等。每一套都有一些基本动作并加一些即兴表演。跳“木雀舞”前,舞者们要用木头雕出两个完整的鸟形,即为“木雀”。跳的时候。两位舞者一手举“木雀”,一手拿扇子,为领舞者。伴舞的人数不定,有多有少,通常为四、六、八、十数等,均为双数。伴舞的手拿竹板,尾随着舞师边跳边舞着手中的竹板,打出咔咔咔的节拍,按节拍舞蹈(行为图形)。舞者手中的竹板类似“金钱梭”,粗细不同的竹片数块,用皮绳或绳子穿成一串,舞动起来,节拍分明,声音悦耳。 《扇子舞》在哈尼族民间舞中也颇具特色。《扇子舞》在哈尼语中称“巴思搓”,流传于滇南红河洲、元阳县、元江县等一些哈尼支系中。舞者两手各拿棕扇起舞。有的地方保持着古老祭礼性质,要老人死了才跳;有的地方稍有变化,过年和祭祀祖宗也跳;有些地方完全作为群众集会节日和办喜事时的表演性舞蹈;有的地方只限于男子表演。舞蹈跳法基本相同,舞蹈时两腿弯曲,按着伴奏的鼓点节拍,一拍一颤动,两手持扇在胸前合拢,然后边绕边向外拉开。哈尼族在一年中的大大小小节日很多。但最隆重、最热闹的要数农历10月的“美首扎勤特节“。这个节日是哈尼族人民最高兴的日子,在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中人们把一年的劳作全都投进篝火里,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在节日里人们所跳的舞蹈多是奔放的《竹筒调》、
《多波搓》。《竹筒调》是哈尼族歌颂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时边跳边唱的一种舞蹈,大多以女性为主,在地面上摆上几块很长的板子,竹筒有节奏地敲响,随着节奏,领舞者边跳边唱,群舞者也一唱一合,非常热闹。《多波搓》是舞蹈“吧”的意思,歌中唱道“舞蹈吧、舞蹈吧,不跳舞者会脚痒,不跳舞者会脚疼,让我们尽情地跳吧,跳吧!”
沉重而有力的《芒鼓舞》属于祭祀性舞蹈,跳之前先要举行祭祀仪式,表演者多为男性,每人下身挂一个葫芦(象征生殖器),中间挎大鼓,似女性腹部。然后由一舞者冲向大鼓,摆胯扭臀,象征性交的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反映了哈尼族祖先原始的生殖崇拜,通过祭祀活动来传授生育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芒鼓舞”已成为广泛流传的节日喜庆的舞蹈之一。 综上所述,哈尼族舞蹈尽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基本动律是一致地都有屈膝、塌腰、撅臀、出腿、斜视等舞姿造型。哈尼族舞蹈特点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哈尼族文化长期发展中逐渐成熟定型,它的文化类型是“农耕文化型”。 一、地理环境对哈尼族舞蹈之影响
“哈尼族多是从事农业,大部分居住在半山区,村寨坐落于半山腰,山高坡陡,箐多沟深,山路崎岖蜿蜒,多为“之”字行,盘山而行,居住分散。多则百户,少则三五家,甚至有为数不少的独家村”[1]。由于哈尼族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使他们的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刀耕火种成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种一山收一箩筐是普遍现象。劳动生产中的运输全靠竹篮箩筐。背背箩,挑胆子起身时,身体必出现屈膝、扭跨、关膝、塌腰和撅臀等姿态,从而造就了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
二、劳动方式对哈尼族舞蹈之影响
哈尼族是稻作文化,多信仰佛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等,其活动多与祭祀活动相结合又不违背农时,舞蹈动律和谐,舞姿丰富、优美。在劳动中身负沉重的背箩,背带又套在前额上,造成头劲转动不灵的现象,在与他人打招呼或交谈时,构成出腰、斜视的舞姿特点,这些独特的体态,也就自然地进入本民族舞蹈中。由于上述原因,哈尼族民间舞既不象傣族舞蹈那样轻柔飘逸,也不象佤族舞蹈那么粗犷有力,更不如其他舞蹈奔放豪迈而独具凝重、含蓄、虔诚的扭胯、曲膝的特点。
在服饰方面,哈尼族的特点也很突出。哈尼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更出于劳动方便的因素,哈尼族许多支系以短裤、短衫、短裙为主。最有代表的是:乙车人和爱伲人的服饰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爱伲人的服饰以短裙、胸衣和一件美丽的外衣加上一顶绣满各种图案和美丽羽毛的帽子,可以称得上一件很独特的艺术品。由于服饰的关系,其舞蹈多有热情、明快、奔放的特点。
“哈尼族的原生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2]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
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哈尼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哈尼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哈尼族原生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哈尼族族的原生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总之,哈尼族舞蹈丰富多彩,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女性舞蹈以欢快的《多波搓》、深沉优美的《棕扇舞》为主,男性舞蹈以刚劲有力的具有男性魅力的《芒鼓舞》为代表。我们要去寻找新的契机,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的有民间意义的教学材料,这将为众多云南舞蹈教材中,又增添了一颗灿烂的明珠——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 参考文献:
[1]陈卫业,纪兰蔚,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简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N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