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育随笔《教育国际化之我见》》,欢迎阅读!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育随笔——
教育国际化之我见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高瞻远瞩和真知灼见总是让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无意中翻阅女儿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文,我发现最后一篇课文收取了她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细读之下,回味无穷。我翻阅了原文,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
这是20年前的一篇文章,写自1984年。熟知中国“国情”的人,这样的事并不是不可能。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相隔近20年,两件事多么惊人的相似。这样的原因来自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摒弃了十几年的固步自封,选择了与国际接轨,和他国的联系更是日益加强,我常常在身边的朋友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向外国的先进做法学习。在我眼里,有的人总是标榜着“先进中国人”的称号,可我看见的,却是这样一幅幅场景:因为日本和中国的争端,导致国内少部分国人极端地砸日系车,砸日系超市,这里面一定少不了他的身影;口口声声说要有素质,讲文明,可安静的公共场所里总少不了他唾沫横飞的样子;欠了银行债务一拖再拖,竟然还若无其事地说:“管他呢,反正是国家的钱,又不是我的钱!”……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这就是与国际接轨,这就是中国国际化,那么,我宁愿不要这样的国际化!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他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
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懒惰会上瘾,还会传染。当不阅读开始流行起来,我们的教育何去何从?教育国际化又从何谈起?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小学一线教师,与祖国的未来朝夕相处,我读了多少本专业领域书籍?又读了多少本人文学科学籍?对教育理解的书籍?事实是,少之甚少!作为骨干教师,的确应该反思,我如何在教育国际化的当代找到自我,为我自己定位,已经成了当下刻不容缓的问题。
再来看何谓教育国际化,在刘旭老师的眼里,它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放眼全球,纵观历史,每一个民族的兴衰胜败都与国际化这三个字息息相关,而教育国际化,更是成为重中之重。当我们还在沉溺于汉朝的强大,唐朝的鼎盛时,西方的欧洲早就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甚至到了清朝末年,我们还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看到人家的船坚炮利,我们却挥舞着手上的冷兵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人家殊死搏斗,结果可想而知,带来的只是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即使到了甲午中日战争,50年前被美国侵略的日本已经开始将炮筒对准我们时,我们这一头拿破仑眼里的东方睡狮还做着春秋大梦。像极了杜牧的《阿房宫赋》的一番言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今,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不能再不作为下去,我的学生应该是潜力无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8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