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2-10-07 07:5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福寿,开题,胡萝卜素,报告,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食品质量与安全

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福寿螺原生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因福寿螺蛋白质丰富,营养成分高,可供食用,且易饲养,而被中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引进。但是,人们对福寿螺危害性缺乏认识,盲目引进饲养,且因福寿螺作为食用,适口性差,市场销路不畅,并且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寄主,失去了食用价值。加管理不严, 致使其大量丢弃野外,但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繁殖速度惊人,迅速扩散到河湖田野。不但造成农作物的巨大损失,并在内河,湖泊大量繁殖,造成生态灾害。在2003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外来生物之一。福寿螺80 年代末引进宁波市,因同样原因,扩散在到田间,内河,近几年宁波市各地都已有不同程度灾害,并且扩展蔓延迅速,发生逐年加重,并且浙江省内的福寿螺是大多是变异品种,具有较强抗寒能力。

福寿螺造成农业、生态危害的原因,一方面是福寿螺食性广,适应能力强,繁殖快,另外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其失去食用价值后,没找到可利用途径,加之对外来物种管理力,导致其扩散到环境中。现在对于福寿螺的防治没有很好的方法,农田有采用化学治,生物防治等方法,但是化学防治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生物防治也有很大局限。且对于内河湖泊中的福寿螺,这些方法都无法使用。只是采用人工除卵等方法。

福寿螺本身是一个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同时与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相联系,其体内和卵中具有丰富的强抗氧化和防入侵的活性成分。为此,本项目主要针对福寿螺卵中的抗氧化成分加以研究,明确其分布、活性大小,含量等特征,以期将福寿螺作为新的天食品抗氧化剂的来源,为将来结合蛋白质加工技术对福寿螺进行综合利用打下基础。项目的进行对于充分利用福寿螺这一生物资源,开发其经济价值,同时通过恰当的管理控制其进一步的扩展、蔓延,降低甚至消除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带来的灾害,具有重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的优化 主要问题:1.分析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能力 2.确定提取溶剂


3.优化提取方法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 卵内活性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 2. 卵内活性物质的定性定量 3. 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优化 技术路线:

卵的收集

破碎

组分分析 萃取分离

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 抗氧化活性分析

提取方法的优化

时间 温度 溶剂 超声波

优化方法的考察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1214-1221 福寿螺卵组分成分分析 2.20101222-1231 福寿螺卵中抗氧化活性分析 3.2011215-315 优化提取方法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Marcos S.Dreon, Guillermo Schinella, Horacio Heras et.al..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 the apple snails eggs, the role of ovorubin [J]. Archic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4, Vol.422: 1-8.

[2] 王敏,祝渊静,赵国良等.天然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科学)201024(3)28-32

[3] 罗璇,石慧,郭城等.产类胡萝卜素红酵母细胞壁成分分离及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0(3)72-75


[4] 赵永彬,尹明安.不同溶剂对胡萝卜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71-673

[5] 朱秀灵,车振明.B一胡萝卜素生理功能及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1)71-76

[6] 沈国鹏,徐贵敏,刘芳.脂溶性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8)30-32

[7] 赵丰丽,李秋临,湛玉芬.柿子皮类胡萝卜素的超声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品与发酵工业,2008,34(8)183-187

[8] 李洋,徐雅琴.微波法提取沙棘中类胡萝卜素最佳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5)193-195

[9] 张卫强,邓宇.微波辐射萃取番茄红素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36-37

[10] 张海霞,杨云裳,张应鹏等.胡萝卜中天然β-胡萝卜素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J]研究与开发,200728(7)29-31

[11] 姬小明,邵惠芳,刘金霞等.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分离方法研究研究[J].河南科学,200826(11)1337-133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xw.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