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

2022-11-02 14:53: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欢迎阅读!
血肿,临床医学,诊治,毕业论文,慢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经验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积极预防和处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硬膜下血肿 慢性 引流

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神经外科比较常见,对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48例,探讨诊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教训,现作回顾性分析如

下。 1 资料与方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8例患者,男142例,女6例,年龄37-76岁,其中>50118例,占79.7%。有明确外伤史124例,占83.8%。病程3-2个月。拔管时间2-6d 1.2 临床表

头痛者136例,恶心呕吐92例,有精神症状者54例,锥体束征阳性者42例,一侧肢体无力108例,偏瘫78例,术前神志清楚118例,嗜睡18例,昏迷12例。发病时间2d-2个月。 1.3 影像学检

全组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CT呈均一低密度66例,低密度中有高密度的混杂密度者54例,等密度者28例。在CT片上均表现为新月形密度异常影,同侧脑室受压,脑池消失,中线向对侧轻度偏移,颅内血肿量在70-130mL148中、双侧血肿34例,左侧66例,右侧48例。血肿呈多房性2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0cm 18例,1.0-2.0cm 106例,>

2.0cm 26例。出血部位:左侧额颞部者44例,右侧额颞部者36例,左侧额顶枕部者56例,右侧额顶枕部者46

例。 1.4 手术方法 148患者均采用钻孔引流术,其中58例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于血肿


最厚处钻孔、冲洗引流,另外90例均在顶结节附近钻孔引流。术中有38例采用侧卧位,其余均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或基础麻醉,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3.0-4.0cm,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可见酱油色液体流出,部分可见絮状物流出,将前端有两个侧孔的8号尿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于切口处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将骨孔尽量处于最高点,并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气体排出。术后每日输入生理盐水2000-2500mL,并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脑膨起。2-6d内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后复查头部CT,大部分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给予拔除引流管,少数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继续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未超过7天。 2

148例患者无死亡,神经系统症状基本解除,头部CT复查血肿消失,脑室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居中,部分有少量积液。出现并发症46例,其中颅内积气16例,硬膜下积液26例,脑挫裂伤2例,脑脊液漏2例,血肿复发4例,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继发硬膜外血肿,给予行幕上开颅血肿清除

术。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有报道,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1],本报道有明确外伤史124例,占83.8%与文献基本相符。 老年患者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更易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头部受外力作用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2],血液集聚于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性反应,形成包膜,同时由于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在血肿的炎性刺激下,持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以及包膜外层纤维化,进一步促进了血肿的增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Rr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