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欢迎阅读!

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
张岂之
(西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一
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相关省市联合召开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每届论坛都有紧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有国内外教育名家参加,互相切磋、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于2001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我有幸参加,因为我的专业是中华文化研究,所以我比较关注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而它恰好是第一届论坛中的子课题,使我受益匪浅。2002年10月在陕西杨凌召开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论坛。在会上,我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认识。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论坛。我从这里得到启发,进一步研究大学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此后我未能参加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十分可惜。在我的心目中,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是名符其实探讨高等教育的平台,为中外教育界人士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今天我要表示对它的深切感谢,希望它能开始新一轮实践的研讨。
二
教育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高等教育的模式取决于国家的文化内涵”,一语道破高等教育的实质。
今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中我更加感受到高等教育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胡锦涛同志提出,大学要传承新文化,“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使命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民族的整体素质。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文化育人”理念的真正落实。这里的“文化”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中华优秀文化、全人类优秀文化,而且包含在大学进行专业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丰富文化资源与成果;这种“文化”与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社会。所谓知识社会,是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得到比较全面发挥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的创新能力和人的文化自觉性大大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有责任为建设知识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而“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
人的行为是由内在价值支配的。这要求大学将价值观和道德文化教育放在首位,以此作为践行“文化育人”的基础。
价值观教育不能离开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指的是文学、史学、哲学与艺术。以往,“人文学科”这个词语在我国使用的频率不高,一般用“哲学社会科学”来指称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尽管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它特殊的作用,但它不能作为代替其他人文学科。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的报告中用“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师”这样的词语,这就给予了人文学科以准确的语言表述。
在“文化”这个词语中,包含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但作为文化价值观则主要是以人文学科。它研究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研究人的价值,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以及人如何才能进入真善美的境界。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它的价值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思想体系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说明它与中华优秀文化中价值观的联系、传承与创新,我国理论界正在
研究讨论中。但是,现在可以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渊源于”优秀中华文化,“根植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对优秀文化的科学传承,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基础;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功利偏见可能阻塞创新的道路。因此,在大学,任何一种文化科学的学习,都需要以精神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在大学践行“文化育人”需要有效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人文学科受到应有重视。
四
这里需要提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教育部倡导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当时对它有这样的目标说明:“打破文理壁垒”、“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打破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使学生个性能得到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当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作为大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而提出的,至今已有16年。胡锦涛同志现在提出“文化育人”的理念,说明总书记对大学开展教育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希望将此提升到“文化育人”的高度继续深化实施。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大学践行“文化育人”理念,需要继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同时加以提升,使之渗透到大学的整个素质教育中去。对此,我的体会是:大学文化中的各个部分的汇通融合是不可少的,用以全面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这种会通、融合约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会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表现出比人文学者发挥更多的作用,这是好事。但是,不能不看到,在一定意义上,学术的功利化倾向也许和这种倾向有某种联系。在大学践行“文化育人”,需要在综合大学重振人文学科,使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能够同步发展,使它们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会通,这要付出很大精力、积以时日才能逐步取得成果。回顾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没有哪一种新的发明和创造与跨学科的研究(即学科间的会通与融和、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大部类的会通)没有关系。三是学术与社会的会通。学术研究需要静思,但不能脱离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应与社会发展同步。这就需要大学重视社会实践,加强师生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总之,“文化育人”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它进行研究和践行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将这个主题列入今后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R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