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文课,就该这么上———听丁慈矿小古文课《伊索寓言》有感》,欢迎阅读!

古文课,就该这么上———听丁慈矿小古文课《伊索寓言》有感
作者:谢丽建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0期
谢丽建
丁慈矿老师早年以“对课”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熟知。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读书人。
用一堂课的时间(这堂课实际用时超过一小时),马不停蹄地教四篇古文,而不让学生和台下的听课老师感觉到丝毫的乏味,丁老师是如何做到的?我以为,关键就在于丁老师恰到好处地为四篇古文量身定制了各有侧重、形式多样的教学安排。
第一篇《说谎》,旨在通过熟读成诵学习古文。这个故事脱胎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狼来了》。丁老师的教学,重在通过一遍又一遍、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读书。这个环节,既有教师范读引路,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有教师一句一句的带读,领着学生走进古文的朗读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游戏性质的夸张好玩的角色朗读。再则,丁老师针对朗读,还提出了若干“读”的具体而细微的要求,如“读出停顿”(分为标点的停顿和语义的停顿)、“读出语气”(读好牧童的“戏言”和“急曰”)、“读出表情”(用表情演绎牧童的“戏”与“急”)。当学生将古文读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丁老师又别出心裁设计了三个方案,让学生进一步将古文熟读成诵。这三个方案分别是“摇头晃脑读古文”、“抛开标点读古文”、“竖排繁体读古文”。
第二篇《狐狸和乌鸦》,旨在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古文版寓言故事的寓意。寓言故事的寓意如何揭晓?丁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边读,一边演,让学生在亦读亦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寓意。因为有了第一篇的朗读所打下的基础,学习《狐狸和乌鸦》时,丁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再通过同桌合作朗读检测自学效果,互助学习。随后,教师及时范读,为学生扫清自学过程中的存疑之处。最后,通过师生合作,演绎故事,学生演好了狐狸的角色,也就明白了寓意。
第三篇《磨牙》,旨在通过取名悟寓意。人如其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送他(她)一个恰如其分的绰号。这是一则较为浅易的小古文,学生弄清楚课文典故后,一读就懂。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了然于心”走到“了然于口”?丁老师设计了“给猪取绰号”这样一个新奇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对磨牙之猪的认识,浓缩在一个个别具一格的绰号里。
第四篇《狼和小羊》,旨在通过练笔,让学生试水小古文创作。在这之前的教学时间里,学生在丁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三篇小古文,心里早在嘀咕“古文不过如此”了。此时,如果继续教“读”,难免乏味。让对古文已有一定认识,并在心里有些跃跃欲试的学生动起笔头写一写,既为这场“书声琅琅”的古文学习之旅提供了一种由“静”而“动”的调适,又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进行实操演练。
再说说丁老师的这堂课及其微讲座所带给我们的启发。第一,重视朗读的遍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二,重视声音的价值。诚如丁老师在课上的朗读指导——读古文,要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表情,乃至带上动作、手舞足蹈地边演边读。第三,记忆先于理解。经典的记忆,是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储存在脑子里的文字记忆,就会情与辞通,意与境会,眼中泛起泪花。第四,一切指向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笔千钧。没有背诵,谈何积累?缺乏积累,哪来运用?不能运用,学它何用!
丁慈矿老师的古文教学,不搭花架子,专练真功夫。
古文课,就该这么上!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
责任编辑 肖 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