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23-05-07 05:0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欢迎阅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政治上讲,为完成和贡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需要建立专制集权的国家。经济上讲,封建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地土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过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

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④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

治。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内容:西汉──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刺史制度;③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①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②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③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特点:①强干弱枝;②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了顶峰。

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


l)君主权力

接受韩非子的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袭贵族、国家大权集中的主张,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度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包括政事裁决和官吏任免;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地主、土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君权,挑选强壮士兵编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度加强,包括明朝废除亟相、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大臣、设立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和镇压,清朝初期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2)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强化思想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在当时有适应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的积极作用,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则控制大大加强,只是明清专制政治的工具;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3)中央机构

秦始皇在中央设亟相、御史大夫、大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地方设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尚书掌管行政中书和门下掌管政令草拟和审批;到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命,豪强地主和土族世袭;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使得门第不高、有才能的人可以通过考试参加政权,笼络了读书人;明清时期将科举考试限在四书五经范围、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科举制度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但是后来的科举考试导致读书人成为专制君主的工具,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也就限制了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

5)对地方的控制

秦始皇时期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西汉初王国问题经过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和夺去大批王侯爵位才解决;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势力,直到唐末农民战争中才被消灭,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经过五代十国,直至北宋初期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后才解决,中央通过对地方派文臣知州、转运使和控制禁军等方法才结束;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政,并直接隶属中央,都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的表现。 此外.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一)积极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二)消极作用:

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E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