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变迁》,欢迎阅读!

有感于文化变迁的理论 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美国)(Juliar Haynes
Steward,1902-1972)1921年入加州克利分校,,1929年或该校博士学位。1960年他在伊大创立了人类学系。主要著作有:《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1938年)、《南美印第安人手册》(六卷本,1946年至1950年)、《文化变迁论》(1955年)等。 斯图尔德赞同怀特的进化论观点,对于统治美国人类学界达半个世纪的博厄斯学派的反进化论观点持批评态度。他与怀特都坚持: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方面加以解释。
斯图尔德指出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1)、单线演化这是十九世纪的古典理论,研究对象是个别的文化,并将它们置于一普同的演化序列之各个阶段中。(2)、普同演化,泛指现代对单线演化的修正,关注的是人类文化而非个别文化。(3)、多线演化,乃是比前二者谦逊的一个取向,与单线演化一样也探讨发展的序列,其独特之处在于追寻的是发生频率有限的平行演化,而不是普通的演化过程。这种论点是斯图尔德提倡的理论,在这里他强调了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结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由于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
斯图尔德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美国、以及中安第斯山这几个被称为文明摇篮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他们都的环境都是干燥或半干燥的,也因为他们都以铁器之前的技术利用环境,似乎暗示人们以相似的方式解决相似的问题。但异于流行的想法,这种环境并没有对他们文化的发展形成阻碍,反刺激了文化的发展。因为干燥性的土地用掘棒与灌溉耕耘土地非常容易。这五个地区不仅经历了相似的演化顺序,而且发展阶段也大致相同这些阶段就是:狩猎采集、皱型农业、形成期(乡民社区至国家)、区域性的繁荣国家、初期的帝国、黑暗时代、循环性的帝国征服、铁器时代的文化、工业革命。相形之下,一样缺乏铁器的人在开发赤道雨林、北方硬木林与草原地区时却遭遇最多的困难。这些研究体现了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观点。
生态的主要意义是“对环境的适应”。自从达尔文时代起,环境被视为在一特定地域或单位内所有动物与植物彼此互动并与自然界的诸特质彼此互动所构成的生命之网。但是斯图尔德认为人类登上生态的舞台并不是扮演另一类有机体,他引入了文化这一项超有机的因素,影响整个生命之网,也同时被生命之网所影响。因此,文化生态学要研究生态环境、生物有机体与文化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生态学那样仅研究自然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系。需强调的是文化生态学有别于“环境绝对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决定论”,文化生态学只把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结论看做问题而已。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有三个步骤如下:(1)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文化比高级的文化更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2)分析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定地区所涉及的行为模式。使用一些比较复杂与具有合作性的技术不单只是赖于文化史的因素,如创新与传播使这些技术成为可能。(3)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的其他层面至于何种程度。对于以上三点斯图尔德在后面描写的美国内华达州的西部肖肖尼人的生活给了有力的证实。
人类学家们利用原先研究部落社会的方法以从事于分析非常复杂的当代社会文化体系,虽然这些方法很有价值,但这些方法完全不适用于研究现代国家,或分析现代国家的影响下土著民族之涵化。为了解决这项困难斯图尔德创造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就是对不同文化类型进行描述、分析、比较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和一种研究方法。
斯图尔德通过分析和加以实例证明了家庭、群落、国家是社会整合水平存在明显区别的类型,家庭的整合水平最低,国家的整合水平最高。斯图尔德强调“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就是对复杂程度不同的文化的分类,它能够为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总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发生在国家、社区、家庭这些不同的层次上,个人对文化的参与在不同层次都有所不同,但其行为反应必须像一个完整的人,不同层面的意义视个别文化而定,因此对个别文化加以适当的概念化是至为重要的。
注:参考《文化变迁的理论》斯图尔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C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