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宾语前置》,欢迎阅读!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说明》指定的知识点,因 此,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方面内容,学会辨析宾语前置句。
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 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 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 +动
女口: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
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
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女口:① 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 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 女口:①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②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女口:①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②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是)”作为 标志来表示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女口: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五、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 女口:①孤臣唯命是听。(《史记 ②唯弈秋之为听。(《孟子
?越王勾践世家》) ?告子上》)
?为政》)。
(《鸿门宴》)“大王”不是疑 ,,)+动
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女口: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 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 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 将它提到“付”之前。
七、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你、我、他”,这时“相” 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女口: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八、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女口:①府吏见丁宁(叮嘱我),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弃了我一一“去世”)。(《陈情表》) 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望见恕(宽恕我)。 让你见笑了(笑话我)。/望见谅(原谅我)。
/有何见教(指教我)。/
九、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女口:①亚父南向(面向南)坐。(《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十、代词“自”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女口: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知道自己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扪心自问”“自杀”“自刎”
/杀了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t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