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成因与预防初探》,欢迎阅读!

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成因与预防初探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比赛当中暴力攻击行为的成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给出预防这一行为的建议:需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对运动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等。
标签:运动员 暴力攻击行为
1 概述
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是指,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运用粗野的技术动作或行为,以故意伤害为目的对他人身体进行伤害或精神进行恐吓,是有目的、有实施对象违反体育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近年来,随着随着体育竞赛职业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竞技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各方经济利益的博弈,比赛的对抗性逐渐增强,也使得这一异化现象也不断凸显,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典型的违背体育道德行为,逐渐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形成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成因进行查找与分析,并给予预防这一行为类型的建议,期望能为净化赛场、提高比赛观赏性等提供一些参考。
2 暴力攻击行为形成成因
2.1 缺乏道德素养
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个人道德素养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与1981年颁布了《运动员守则》,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运动员在体育活动当中不要伤害对手,公平竞赛。体育道德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即社会公德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人道德水准不高,只期望在比赛当中表现出极高的体育道德水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比赛当中暴力攻击行为的出现,除了外在因素的诱导外,其内因才是发生暴力行为的根源,即其不高的个人道德水准才是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2.2 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现代运动竞赛不只是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竞技,更是科技、竞技、心理的竞赛,比赛当中心理的稳定性,遇到对方运动员、观众、裁判等侵犯与不公正待遇等,能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克制自己的情绪专著于比赛,都成为取胜的关键。现代竞技已经把激发对手不良情绪做为一种战术手段越来越多运用都比赛当中,比如:在2006年的德国足球世界杯决赛当中法国中场核心齐达内头顶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事件,马特拉齐故意在比赛当中低声谩骂侮辱齐达内,对其进行挑衅,齐达内没有识破对手的阴谋,失去理智用头撞到对手,结果被红牌罚下,法国队也随之比赛失败。
2.3 不良的竞技环境因素
任何不良事物的发生,除了内因外,其所属的环境也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运动员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和运动员所处环境的整体道德层次、受教育的水平与环境、媒体的报道、观众的情绪都有极大的关联,如果运动员从小在一个崇尚暴力的环境下成长,其发生运动暴力攻击行为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在心理成长时期,其崇拜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暴力行为倾向明显,青少年运动员就会极力模仿,加之媒体对赛场的暴力的报道过于细化,这种过分的渲染也会诱导青少年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滋生。
2.4 现场环境的刺激
现代职业竞技运动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比赛现场欣赏比赛,但我国职业比赛赛场管理还有待提高,比赛当中一部分观众经常无端谩骂对方运动员,试图分散运动员比赛的注意力,或者在对方比赛进入关键时期,运用一些刺眼的灯光进行照射,制造高分贝噪音等。有科学家研究证明,比赛期间高分贝的噪音、高温等竞赛环境,容易引发运动员的不良情绪,暴力攻击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一些比赛经验较少的运动员,急于证明自己的技战术能力,比赛当中情绪过于高涨,加之对观众的语言刺激或谩骂缺乏认识与抵御力,比赛当中不能专注比赛,恼羞成怒引发暴力攻击行为。
3 暴力攻击行为的预防措施
3.1 提高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
要提高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不能只是在比赛当中强调不能违反体育道德,要把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训练、生活当中,对一些个人道德素养较低的运动员要重点进行教育与引导,让运动员明白,比赛当中暴力攻击行为伤害时双方的,攻击对手使得对方身体受到伤害,但自己要受到纪律、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处罚。要倡导大家树立起职业道德修养,公平进行竞赛。
3.2 进行心理干预
现代竞技运动不只是技战术水平高低的较量,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但现代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制定专门的心理训练计划,对个性较强、个人道德素养较低的运动员要重点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要让运动员认识到暴力攻击行为的弊端,另一方面重点要辅导运动员遇到挑衅时如何专注比赛的方法等。
3.3 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
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处罚力度不力也有关系,运动员管理部门要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对表现好的运动员进行奖励,对有暴力行为的运动员进行处罚,对暴力攻击行为经常发生的运动员进行清退。
4 结语
运动员比赛当中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严重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有些已经触犯的法律,要有效预防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对运动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润龙.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14).
[2]宋亦春.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
[3]李映红.大学生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广东与学院学报,2005,2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O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