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比较文学》,欢迎阅读!

1、什么是形象学,形象学得研究内容。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 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它并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求证这些形象像还是不像;它拒绝将形象 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象,一个虚影。
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要比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小得多;再就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 它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但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作为“他者”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虽然它们被统称为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辞,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 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学研究中十分关注“套话”。套话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 人的约定俗称的词组”。套话对异族异国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 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 象创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称为“社会整理想象物”。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按法国学者的理解,它 有认同作用和颠覆作用这两种力,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 照和透视,正如胡戈·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他者形象生成时,一定会半生出一个自 我形象,二者是孪生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物总是在比较对照中才能暴露出本质。
3、什么是主题学,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体裁、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被考察研究的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或者说“这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 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这一定义表明主题学研究是从某一主题入手,打破空间限制,融 会各民族文化,找出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在不同民族作家笔下的不同表现。
①主题研究: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如“爱国主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美好的感情”等,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②母题研究:指文学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所产生的概念,如生死、离别、爱恨、空间、 时间、季节、海洋等,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
③题材研究:所谓题材,是一个存在于某一文学作品之前并且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者外在的经验,一个 当代事件的报道、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是宗教的作用,一部由另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种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 处理。如神话传说题材、民间文学题材等。
④人物研究:即典型研究。西方文学中常常以一些典型人物的名字来指称主题。往往有代表性的性格.如于连、包法利夫人、高老头、哈姆 雷特、堂吉诃德等。还有神话、民间故事等想象的任务人物。如阿波罗、亚当、魔鬼、灰姑娘等。探讨这些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或者判 断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影响的联系,可以发现塑造这些任务的作品因主题相同或相反而建立起来的某种逻辑关系。
4、什么是比较文学,举例说明。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 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 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无论在中 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 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 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 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 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5、举例说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和音乐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文学通常被看成凝固的音乐,而音乐则如流动的文学。音乐和文学同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以音高、 节奏、旋律、音调、循环往复等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现实,音乐也像文学一样具有叙述性、形象性、戏剧性的特征;文学以语言文字表达 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文学也像音乐一样具有音韵的节奏感、音调的抑扬顿挫。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诗和乐的结合。此后的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呈现了文学和音乐的相互渗透关系,文学追求乐曲的韵律和节奏,基本上都符合唱和的需要。西方 文学和音乐的密切关系在古代就有了。有一种现象就是诗、乐互相渗透。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就是以口头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古希 腊的抒情诗人萨福、品达罗斯同时也是音乐家。到了中世纪,《圣经》中圣诗都是以吟唱的方式表达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诗句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比如余华的随笔创作。余华的随笔散文表达了一个作家对现实人生的细腻的感悟。他的随笔散文是关于感觉世界的叙述。这种感觉世界的叙 述采用随笔式的、形象化的、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段,打通文学、生活、艺术的边界,呈现来自文学阅读、音乐欣赏、创作体验、人世洞察的内 心感受。从而使他篇幅不大的随笔式散文呈现了巨大的张力。1、音乐的文学化叙述。2、文学的音乐化叙述。3、生活的艺术化叙述。在余华 的随笔散文里都能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或色彩呈现出来,他仿佛一个通灵者,用音乐般的、文学性的、生活化的各种艺术手段搭 建世间万物和感觉世界的通道,表达感觉世界的真实,欲望世界的扩张。
2、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研究的类型。
所谓“媒介”,是指那些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文论、文学思潮乃至 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三大类。
在个人媒介中,有的是翻译家,有的是文学家(作家和评论家),此外,也有一些并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如教徒、传教士、旅游者、 流亡者以至商人,他们的活动和著述,也能直接间接地对文学交流起媒介作用。
第二类媒介,由文学团体和社会环境组成。文学社团和文学沙龙等的媒介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特别是当一个民族需要大量引进和吸收外 来影响的时候,这种社团可以起到有组织地、集中地推行某种文学倾向的作用。这类能够起媒介作用的文学团体往往是由那些意气相投、兼 具数种文化素养的文人结成。他们在传播外国文学方面有目的、有纲领,甚至有自己的刊物。
第三类媒介——文字与材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尤其是译文,可以说是所有媒介中作用最大的一种。因为人们主要是通过翻译 来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学,也主要是通过译本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所有对于翻译的研究应该成为媒介学的核心。
6、举例说明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文学归功到底是研究人的,有人说文学即人学;心理学也是研究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文学和心理学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表现范围,文学开始由外在再现向内在表现转向;文学对内心世界的重 视和表现又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提供了实践范本。在文学创作中,自古以来,文学和心理学就密不可分。人物 心理一直是文学家关注的主要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实践,文学都离不开心理学,心理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研究,又总是把文学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案例,文学甚至推动了现代心理学的前进。
例如从爱玛(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行动剖析其心理学动因。㈠爱玛(包法利夫人)的激情,体现了女性心理特征。激情指的是一种 强烈的、爆发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在爱玛身上激情表现为:1、生机勃勃、率直、诗 意的个性。2、对生活和爱情炽烈、一往无前的一系列行动追求。3、精神的极度痛苦和矛盾斗争。㈡爱玛的爱情观念体现了一种女性依附心理。 女子没有独立经济地位之前都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一生理想的最大寄托。女性不堪忍受枯燥的、无激情的、无生命的、死水般的家庭生活,她们要 获得爱,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必然要转嫁第三者,而种种的客观现实和主观因素又决定了她们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㈢对爱玛性心理的 描绘,揭示了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爱玛人生理想的大半体现在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上,而爱情的极致是灵与肉的结合。所以爱玛的性要求,至少 有两点合理性。其一是富有激情的个性,致使她对性要求的表现比一般人显得大胆、率直、炽烈;其二它是情爱极致的必然结果。福楼拜通过爱玛 在潜意识中对性欲的渴望、要求,下意识的回避、保护、拒绝,以及意识领域中的矛盾、痛苦、斗争、追求、激动、厌倦、绝望,描绘了爱玛在意 识各个层面上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爱玛心理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揭示了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
7、举例说明影响研究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的方法来说,影响研究在初级阶段主要采用考据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科学性和历史性,也就是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对事实 和证据作严密、审核的考证,而在高级阶段,则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方法导出结论。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鲁迅的创作中,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也很大,在五四时期,甚至“大谈尼采”,许多新文化战士都把尼采哲学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 思想武器。尼采的“反道德”思想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对旧道德即封建礼教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他塑造了鲁四老爷、 四铭、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和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人们来揭露旧礼教如何地摧残人性。但是前期尼采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 的思想残余,使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白光》、《风波》等 作品中都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西方浪漫主义对鲁迅的影响是在作品中他使用摩罗式的叛逆、尼采“超人”式的激情、雪莱式的“与旧习俗对立、 更张破坏”以及拜伦式的“重独立而自由”等方式来打破中国社会的沉闷、揭露人民精神的愚昧,以图唤醒沉睡的中国。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受到 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一定影响。外国文化对余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余华在福克纳的启发下选择走“温和的途径”,用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对中外 文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从文学形式的模仿走向了文学精神的内化,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转型。余华推出的长篇小说《兄弟》同样受到了 外国文学的启发。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强度叙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成为余华创作《兄弟》的两大理论支持。
8、举例说明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可比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共同的文学规律。(1)从根源上看,文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类创造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思想、愿 望、感情,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因此人文现象都会超越时空,反映某些共同的东西,蕴含某种相似成分。如文字的起源,不同民族最早的文字都是象 形字;如艺术的起源都是初民的原始艺术。(2)从文学本身看,人类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在类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就可能产生出类似的文学现象, 例如,各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往往是诗歌,戏剧的产生大多与宗教仪式有关,小说的产生大都与城市的兴起有关,不同地区的英雄传奇的形成也有 类似和雷同之处。(3)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凡是属于文学范围内的东西都会有某些方面的
类似。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不同时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话本、拟话本和西方的传说,都具有 短篇小说的特征;属于同一文学思潮的不同民族文学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这一潮流的印记。浪漫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现实主义等;
文学性。是指平行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应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线、以文学为归宿。外国文 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如《蕾米亚》与《白蛇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中西文学中这种惊人的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心理的客观存 在。有如钱钟书的《通感》一文揭出了中西文学在描写手法上的一条共同规律,。钱钟书一方面将中国古典诗文中“珠串咽歌喉”、“歌台暖响”等名句 的通感现象排比解析,另一方面又广泛联类了西方文学中的通感现象:“十六、七世纪欧洲的奇崛诗派爱用‘五官感觉交换的杂拌比喻’,十九世纪前期 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法,而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
综合性:归纳就是综合,它是平行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平行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比较而比较,而应该力求对文学的基本问题乃至世界文学做出 贡献,因此,大规模大范围的综合必不可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8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