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 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发展生产、 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 也 ,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又 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晶。
三、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 接受 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 的办 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孔 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 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 历 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 为教学科目,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 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 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1
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主要思想在于“礼”与“仁”。至于儒学的“仁义”中的“义”则是亚圣孟子所加。
先说孔子的“礼”.“复周礼”在我眼中无疑是错误的。首先,历史有它原本的轨迹。如果因为不能接受现在的变化,而寄希望于先人的智慧,墨守成规,将发生什么样的事?也许,因为前人总结下的思想,经验能保一时安宁,但是从大局上来说,这样有什么好处?如果“复周礼”成功,社会将倒退到了西周的时代。那么神州大地这几十年的动乱,又有什么意义?没有文化的进展,即使有一个新的朝代,却依然沿用着前朝的制度,思想。“原地踏步就是退步。”无疑,复周礼是一个让社会倒退的行为。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改革开放在进展的过程中,突然放弃。中国再度变成“天朝大国”,“闭关锁国”,那么又怎能保证将来不会出现“八国联军”,“九国联军”?
暂且不谈复周礼的“复”且谈“礼”。治国需用礼,这就是孔圣人的想法。众所周知,周礼的繁琐,细节多到了恐怖的地步。如果一一都这样实践。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1.百姓不服,严重的发动起义。或许不如后世窦尔敦的“剃发令”但,谁敢保证不会有相同的惨剧。在做个假设,如果起义失败,孔圣人说着仁义又怎么处置战俘?好吧,这是题外话。2.周礼的繁琐势必给社会造成极大的限制,如果百姓们的生活即是生活在数之不尽的“礼”,睁着眼“礼”,闭上眼“礼”,甚至做梦时也“礼”着,长期以往,为礼所困,又能有什么发展? 因为思想不合才有战争,因为有了利益的纠纷,才有了争斗。如果众见相同,才会呈太平之世。然而,正因为不可能做到这点,才会有战争,才会有王朝周而复始。那么假设,有一个君主,采纳了孔子的“复周礼”,又会发生什么?我们将发现一个恐怖的现实。圣人孔子要推行他的“礼”制度,却不得不依靠法家法律的帮忙。这又是一个恐怖的结论:我们的孔圣人,没有给他的后人们留下一套可行的治国之法,只留下给后人不断篡改的空白!
复周礼,是一种让社会倒退的思想。
那么再说孔子的“仁”。谈到仁不得不谈一个人物:宋襄公。宋襄公与楚国交战,宋军已经成列,楚军正在渡过泓水,军官劝宋襄公击其未济,他不同意。楚军既已渡河,尚未成阵,宋襄公又一次拒绝进攻。直到楚军结阵已成,这才鸣鼓而攻。宋军大败。我们可以说这是宋襄公曲解了“仁”,可是无论我们怎么掩盖这个事实,都遮盖不了宋襄公失败的本质:宋襄公因仁而败!
或许战场上并不能单单表现“仁”的无用,那在举一个例子。凡是成熟的人,都知道斩草要除根,因为我们完全不能意料到将来会发生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将何时丧命。所以,人们无疑要将身边的隐患消除。那么如果这时候你“仁”了那?好吧,这样无数复国的传说,史事都将消失,同时你自己也很有可能走向襄公的老路。 为君者,当有威信。或许为君者同时也可以“仁者无敌”。但是,如果只有“仁”又会发生什么?没有“威”。只有“仁”。我们将变成他人眼中的“软柿子”,肆意欺辱。一位的对任何人只有“仁”,这绝对不是一种很好的处事方法。
孔圣人的“复周礼”只会给社会带来倒退,限制社会的发展。圣人的“讲仁义”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为人处世,治国之术。“复周礼”,“讲仁义”的好处,。优点屈指可数。那么我们的孔圣人又为什么没有丝毫成就就当上了这“伪圣”,我们又何必在这里背着“人之初,性本善……”?一切无解,我们无法想象,当我学习的思想都是从本质错误的,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4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