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普通话演讲能力 》,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普通话演讲能力
湖北现代教育集团:徐 平
2014年9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古至今,口才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组织的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用人单位聘用人才重面试不重档案,择人往往依据面试取舍。缺乏演讲与口才能力的人,将会在事业、工作、生活等方面越来越感觉到寸步难行。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演讲能力,是中职学生走向市场的必须准备,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演讲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中职学生的演讲能力呢?
1、重视朗诵,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朗诵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诵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的朗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诵,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其注意文章的停顿、轻重、语调、情感等,掌握朗诵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开展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音乐、故事、动画、图片等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者视频让学生跃跃欲试,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和指导,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魅力,感受自我的成功。 2、营造氛围,激发“说”的兴趣
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顺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往往是教师一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不是赶紧翻书找答案就是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再在众人面前发表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打消思想的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
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化的,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鼓励学生提出独到新颖的见解,比如对文章的主题的理解、文学作品人物的鉴赏等。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各抒己见。 3、观摩学习,掌握演讲技巧
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立论的艺术,举例的艺术,反驳的艺术,幽默的艺术,鼓动的艺术,礼仪的艺术、用声、重音和情感的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技巧。比如在课堂上播放邹越、黄一鸣、李强等人演讲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注意他们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又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的音质和特点找到符合自身的演讲风格。在课余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立波一周秀》,白岩松演讲、大学生演讲比赛等,并且通过观摩了解了演讲中身体的姿势,眼睛的视线、面部的表情、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的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作文的写作,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名言警句等,并将它们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完演讲视频之后,教师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了演讲的开头,正文和结尾的写法及写作注意事项。学生也在课外积极阅读演讲稿,发现区别,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4、反复演练,提高演讲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上讲台作两分钟左右的演讲,学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人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课堂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一学期下来,演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在班级和系里开展了演讲比赛。同学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选择演讲主题、搜集资料、写作演讲稿、设计演讲方式、结尾方式、反复斟酌演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R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