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谈对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与思考》,欢迎阅读!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谈对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陆蓉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1期
摘要:幼儿园的课程应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以蕴含游戏化的教育因素,突出游戏体验特征,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获得自然、有益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自然生长
冰心老人有句话说得很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们想:适宜的教育应该让儿童“幸福”,让他们自然生长、自主选择、自由发展。教师的幸福在于:看懂孩子、智慧支持和专业尊重。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以蕴含游戏化的教育因素,突出游戏体验特征,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获得自然、有益的发展。留住儿童们应有的童真,留住儿童们的童年价值,让儿童回归自然,从自然生长的过程中获得智慧与知识。
一、理念先行,走进儿童心灵
我们的课程方向要努力遵循儿童自然生长规律,读懂游戏,读懂儿童,读懂生命。遵循儿童生命生长的节律,生长的路径,生长的攀登点,让儿童在相应的年龄做适宜的事情。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同行引领、文本引领、同伴引领等多方入手,提升、改变教师理念,守护儿童成长。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当我们蹲下身子,静静观察、认真聆听、有效指导,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走进儿童的心灵,贴近儿童内心世界去寻找适宜儿童生长的课程。
二、自主安排,架构弹性课程
首先,我们倡导弹性安排一日活动,将一日生活分为运动、生活、学习、游戏四大时间板块、将自主安排的权利下放给教师,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结合各种形式下放给幼儿,为幼儿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活动时间安排权利。
其次,我们探索预约形式,让专室活动、特色活动通过年级组预约实现幼儿活动兴趣与课程之间的嫁接,班级再通过年级组提前一周预约,实现幼儿个性化学习的自主选择。
再次,我们实行自主餐点分层管理模式,依据各个年龄特点的不同,我们分小班自主点心、中班自主菜点、大班自主餐点进区域游戏时间等不同手段实现弹性课程,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
三、改变创新,寻求开放自主
无论身处班级的空间大小,我们都依据本土实情,通过改变室内桌椅的摆放、橱柜的利用达到区域分隔、区域联动、区域互动、区域组合,有效消除明显的区域特征,达到小空间大利用。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每个区摆放什么?怎么摆?墙角如何布置?这些都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使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同,也更加爱护,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
中低结构材料由于自身材料具备的教育目标的稳定性,材料又具有多样性探索与表现,可按幼儿的想法任意操作、改变、组合,组合材料的过程本身比产生的结果更让孩子感兴趣,更
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学习,给孩子们带来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更有利于孩子根据游戏意愿想法设法解决困难,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
我们实行三步走。第一,预设投放策略:教师依据中低结构材料的特性,进行预见性分析,分析其材料价值。中低结构活动材料的投放应针对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最近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投放相适应的材料,考虑幼儿各种经验发展的平衡,帮助幼儿在中低结构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相关经验。其次,采用插播投放策略,根据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求而又不能解决而影响活动进行的,教师及时调整,在活动中及时投放。再次,开放投放策略,在活动中教师预设性地将各种材料进行简单归类,集中投放在一个区域,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材料,自行搭配材料,运用于活动。开放式的投放方式会促进活动的发展。
四、区域变革,体现自主精神
游戏能否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并不取决于幼儿本身,而是取决于成人是否愿意守护幼儿的原生态、是否认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同样,游戏材料的使用能否真正体现自主精神,也并不是取决于幼儿本身,而是取决于成人对幼儿的信任度,以及对游戏材料提供背后的思辨力度。因此,我们在班级内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多样并与儿童发展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教师设计高开放、低结构的游戏,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保障。(1)区域适时而变:根据主题需要适时调整区域内容,提供更符合当下幼儿发展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2)游戏设计开放:更多地提供开放设计思路,将要求和规则降到最低,简便操作方法,明确任务要求,不仅仅为了操作而操作,更要思考操作内容的意义和价值。(3)游戏场域多样:鼓励教师利用场地设计地游、墙游、柜游、空游等不同场域,实现空间360 度的全方位开发,提高游戏空间的利用率。我们引导游戏中活动姿态的自由:趴、站、跪、坐,丰富儿童的体验行为。
五、资源统筹,支持课程开展
建立资源收集系统。可分全员收集、班级收集和个体收集三个层面。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1)我们自下而上建立了幼儿个人的百宝盒,用于放置幼儿个性化的收集物品。(2)班级建立了百宝柜,用于为主题中的各类资源提供配套。(3)建立了全园的百宝园,用于大量存储各类废旧可利用物品,为教师开展各类课程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平台,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为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的开展建立资源目录,广泛统筹、收集游戏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各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教室,支持幼儿的学习、游戏行为。
六、读懂儿童,提升专业素养
游戏是教师进入儿童生活的窗口,我们教师应努力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儿童的“WOW(魔法)时刻”,看懂儿童在游戏中片刻的举手投足、短暂的创新应变,持久的学习动机。用专业的素养支持儿童的内在学习,教师解读自己观察和支持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己主动建构儿童学习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加入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掺入了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更有意义的是,反思和对话的过程会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属于教师自己对儿童学习的崭新的认识。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以“懂得”和“理解”为前提,用心呵护儿童的发现欲、求知欲、探索欲,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学习与挑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
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教育回归自然,把游戏还给孩子!参考文献:
[1] 王一军.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M].泰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集团,2009.
[2]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吴延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M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