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诗意赏析》,欢迎阅读!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其二)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诗意赏析
原文: 《观书有感》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始终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由行。 观书有感的诗意: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亮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烁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亮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浩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很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日在水中间却能自由地移动。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第 1 页 共 3 页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亮。 如:如此,这样。 清:清亮。
源头活水:比方学问是不断更新和进展的,从而不断积存,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究,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亮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烁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亮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
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烁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呈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精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假如没有肯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最终,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久"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呈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