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2-08-25 18:57: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欢迎阅读!
养成,幼儿,良好,习惯,行为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儿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家长迫切的要求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个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目标一致,统一要求。如果不一致,会使幼儿的思想混乱,无所适从,严重的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见机行事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教育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观察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善于发现,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并将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的生活中,使得幼儿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言语教育作用。为人师表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做好榜样,早上入园跟每个幼儿说早上好,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的说一声谢谢,得到帮助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等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幼儿与人交往能力的教育教师应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方得体,使用礼貌语,尊重他人;还有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应融洽,使幼儿自觉养成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在生活方面,教师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给幼儿分餐前,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洗手,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言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生活即教育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灌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幼儿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渗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

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有意识地将一些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的感知教育范围。如在午睡完起床时,发现幼儿挑食、偏食,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小朋友身体的健康成长。在午餐起床后,幼儿做事拖拉磨蹭,可以让幼儿们在讨论中知道做事拖拉磨蹭会影响大家的集体活动时间,多数人为等少部分人要浪费许多时间。如发现有幼儿在绘画时姿势不正确,教师可以给幼儿多看一些图片或图像资料知道不正确的姿势不利于身体的发展。

3、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



1




不可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然教育氛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讲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和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设计成各种好看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图片贴在楼道,走廊旁,随时随地的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室内环境的创设,可在教室前墙面设计一个红花墙,每个幼儿每做一件值得表扬的事,便可奖励一朵小花,成为拇指宝贝;教室图书角收藏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图书,有时间带领幼儿一起读读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试着学习那些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把真诚的爱跟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个别儿童生病时,组织其他幼儿对其进行语言的慰问,时期体会到集体对他的关爱与温暖。

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应给予认同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不应批评教育而应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的改正过失,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式。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愈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怠慢,骄横甚至无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谈何形成。因此,家长应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足够的耐心和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独立饮食盥洗,睡眠,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

3、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喜欢被人称赞,并且在人们对他的称赞中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欲望。这就要求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要适当,否则孩子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都不肯干,甚至会为了表扬而养成作假或讨好的习惯。因此,适当的表扬才能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几天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一定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适应,试图违反,但家长应坚持,不能退让,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中一致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




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同意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将对幼儿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家园配合,要求教师与家长要及时联系,互相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里面的情况,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不要过度的宠溺孩子,同时也不能过分严厉的要求孩子,只要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同步,就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48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Hy.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