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SCI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SCI论文
项目到手了,还得结题!于是,论文成了高校的另一道风景。国家项目难拿,但结题却并不难,一般只要弄几篇论文就可以交差,就结题的成本来说,根本费不了多少钱,况且发表论文还有奖励的!说来惭愧,我没有得到过什么项目支持,但也发过十几篇SCI收录论文,完全自己写的。
可是我现在越来越反感写那些无聊的论文,为论文而做科研,简直无聊透顶。要造一篇论文,其实很容易:第一步,查文献;第二步,依照文献作某些方法或技术改进(是不是比原文献方法更好,天知道),各种数据测试,红外,紫外,XRD,扫描透射,先不管有没有用,数据拿到;第三步,罗列数据,自圆自说;第四步,起一个响亮的题目,网上投稿,一个月后,minorrevision,又一个月后,可能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继续minor revision,依照论文评阅者提的问题,委婉地回答好了就OK了;第五步,submission accepted ;第六步,大概又过去两个月,submission published,万事大吉。
以上就是一篇SCI收录论文炮制的基本模式!我们国家近些年绝对是论文炮制大国,这跟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14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共有23.51万篇,多么激动人心!可有多少论文是真正有价值的,天知道!记不得今年的是哪一天,我在办公室闲来无聊,突发奇想,想看看我校所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以单位名称搜索(含第二单位,也就说其中有许多并不是我校所有权的),数量倒是真不少,2573篇,我仔细数了一遍,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0(这就算是有人看了的论文了)的有248篇,占16.6%,大部分论文被引频次为0。
用业内行话来说,其实绝大部分论文,发完也就发了,但几乎就是垃圾,看都没人看。我看了一下我发的第一作者的10来篇垃圾,还好,我的这些论文被引频次加起来居然超过了200次,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一般学校,我的论文质量应该不在中下之列。然并L,自己才知道这些论文有多没意思,为了多发,快发文章,本来可以写成一篇长论文的,非拆成2-3篇,发快讯;本来还没太弄明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为了抢时间,先发出来再说。这种压力之下的科研,压力之下的论文,我自己事后再看,常常感觉恶心。我国从2007年开始一跃成为论文制造大国,有多少垃圾的成份在里面?!
我自己还是许多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尽管审过不少稿,但大部分也是made in china,考虑到民族情结,一般都会给pass。
讲一件审稿中的笑话,你也许就对科研论文不会那么膜拜了。大概在两三年前,收到一篇审稿,是做一个聚合物与CaO的复合纳米材料。我很认真地看了其实验步骤,在大量(或许是200ml)盐酸中,加入聚合物,然后加入少量(或许是0.1g)CaO。总之,反应不知道多少时间,接下来,各种表征,无一例外的都有CaO神奇的特征峰,而且无一例外地很清晰。我的个天,那是神马CaO!我毫不客气地写下评语,你的CaO能在大量盐酸中存在,真是神的CaO,我是人,看不懂,请你把论文送到神那里去审吧!
做论文做到连最基本的一些化学原理都丢了,我不知道这种论文对社会有何贡献,每当我看到大量类似的垃圾论文,我仿佛看到,登载它们的一页页珍贵的纸张,以及倒下的一片片森林,还有留下的一片片沙漠!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没看到。这一次审稿经历让我对科研,对科研论文产生极度的恐惧感,长此以往,我不知道我们的科研精神将会被引向何方!
或许是我的论文确实有人看了,曾经,我居然两次收到国外学生求职的CVs,大意是说看到我们课题组发的论文,觉得与自己的工作吻合,想来我研究组做博士后。收到这种求职
简历,我才真正意识到,论文的影响原来可以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过什么研究组,所有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论文,都是我自己做的实验,自己写的论文,自己投的稿。那纯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而写的“垃圾论文”,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原创性,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科研。只是为了多发、快发论文而找的当前研究热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某些修修补补而已。换句话说,无非是在别人嚼过的甘蔗上,再咬上几口,索然无味。
我也曾经幻想自己好好做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现实的体制下,我能么?先不谈条件的不许可(在高校,如我等弄不到项目的劣等教师,科研条件自然上不去,有时连最基本的瓶瓶罐罐也满足不了,而高级别论文是要靠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的)。真正的科研,应该是允许我一年、三年甚至十年不发一篇论文,允许我甚至一辈子不发论文,因为探索性的东西,本身就可能一无所得。那样的话,职称怎么上,工资怎么涨?老婆孩子怎么养?所以,身在高校,我就不可能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科研。你必须去做功利性的科研,发论文快的“科研”,顺应考核要求的“科研”。
这就是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始终没明白这种急功近利的科研,它还是不是真正的科研?基于这些,我给两位求职者的回复大意是这么说的:第一,我没有资格带博士后(我连硕导都不是,尽管事实上已经带过几个硕士研究生,但因为没有科研经费,我硕导都算不上,又是这该死的科研经费!);第二,我没有经费负担博士后的工资,所以只能拒绝你的好意。其实,还有第三(怕有损国格,我没有说),我做的东西都是“垃圾”,来了你会失望的。
06理想中的大学及现实中的大学乱象
所以很多东西对于外行来说,或许很神秘,很高雅,一旦自己深入其中,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也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反感做科研,反感做那些无聊的应急性论文的原因。我理想中的大学,科研应该回归本原,他原本就应该只是教学之外的兴趣使然。我首先应该是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负责,而不是对那些无聊的科研考核负责。
科研不是我的本职工作,那是全国各个研究所同志们的本职工作。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都在舍本而逐末,不好好地把学生培养好,非要去抢研究所同志们的饭碗。我不是反对在大学搞科研,大学需要科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真的不需要逼迫每个老师,每年都去完成数字化的科研任务。这种压任务式的科研业绩,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只是一个教师,我只想好好地上我的课,好好地教育我的学生,真的就不行吗?
当某个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可以快乐地做一些科学研究,这样一种最基本的本应该属于大学教育的理念,为什么现在荡然无存了呢?为什么非要以科研业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为什么非要一窝蜂地办成研究性大学?放眼全国,还有多少高校把育人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多少教授们在真正地加强自己的学问,如此下去,“学问”这个字眼,在大学里没几年就会消失!而新兴的一些字眼,如“老板”,“ 大老板”,“ 小老板”,“ 大牛”,“小牛”等本就不应该在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字眼却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科研经费真的能代表学术水平和学问么?!
这或许就是高校市场化的结果,当学生成为高校赚钱的筹码,当金钱主导高校教育的时候,大学真的很悲哀了!更可悲的是,我们太多的教师业已麻木,任凭这种错误的主导思想横行肆虐。学生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之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许多同学对我抱怨过,四年大学不知道学了什么。他们既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既找不到与企业衔接的方向,又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动力,越临近毕业,越是茫然无措。
我非常同情学生的这种彷徨的心情,他们除了考研,好像就没有了其他好的选择。是呀,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大学教育制度下,别说学生,我这个教了二十年书的人都越来越看不明白。宽进宽出,成为了当下大学的指导思想。所有的学校,总是想着各种办法扩招,因为有了学生就有了收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F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