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唯物史观

2023-01-09 13: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唯物史观》,欢迎阅读!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序言,批判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阐述的历史

物主义基本原理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正确把握《序言》的深刻内涵,对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主义 一、《序言》中阐明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著作,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这篇只有三千字左右的《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极其简明扼要的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一定要认真研读《序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他在《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既然是整个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那么它就决定和制约着整个上层建筑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所以马克思从本质上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其中当然不否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前者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变迁根源于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使得社会有机体的变迁呈现出发展的可能和趋势;而当社会有机体呈现过于稳定时,它就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变革就要到来。马克思在序言中虽然只是单线式地描述了社会变迁的连动性,: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连动性,既然由生产力的变迁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变迁,则其他方面的这些变迁程度和规模必然是受制于生产力的变迁程度。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要导致社会革命,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中,生产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前者决定后者,确切地说,社会存在决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序言》中富有指导性地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或思想,人们的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序言》中唯物史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序言》中高度概括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唯物史观,使得我们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内在的带有规律性的联,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武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表明,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在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清楚地告__诉我们,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脱离了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便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中国目前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济的竞争机制和信用制度,必然产生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发生资本之间的并购、交融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所谓“混合经济形式”,正是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需要利用市场济的多种机制和多种企业组织形式,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增强控制力和活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决定了政府自身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革。这个理论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政府改革有着现实指导意义。政府及其自身的改革,疑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政府只有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职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凡是市场管得了也管得好的,政府就不能再管。否则,市场经济也就无法运转了。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了政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即政府当且仅当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改革者更应有自我改革的觉悟、道德和胆魄,在民众广泛而有序的参与中,强力推进自身改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原理,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在《序言》中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是人类社会展的客观规律,适用于各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新的生产关系虽然解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只是就所有制而言。由于生产关系中还含有经济管理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一经建立就可以无限度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总之,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在社会制度建立之初就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生产关系要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社会主义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断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进行改革。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持续而快速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9u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