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3》,欢迎阅读!

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立场?
答: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其具体含义,需要作历史分析。②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时人民群众是与少数“英雄”“天才”相区别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这时人民群众是与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反对派相区别的。③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来看,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只有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回答和解决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考。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发展着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化”。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分析各种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特殊的本质。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