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常识》,欢迎阅读!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
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法律常识是非常简单的; 但对于非法 律专业的学生来说, 又是非常棘手的,原因在于他们没学过法律, 更不知道会考些什么。为 了帮助广大考生把握复习方向, 明确复习重点, 下面就一些经常会考到的知识点作简要论述。 一、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 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 也称为部门法体系, 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 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 有机联系的整体。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 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 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三、宪法修正案 (四 )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 2004 年 3 月 14 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修正案。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 因此对于宪法的每一次修 改,都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次修改是对 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共 14 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
2003 年 8 月 27 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4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是 继 1989 年《行政诉讼法》 及 1996 年《行政处罚法》 颁布实施后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一部
极 其重要的法律,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五、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了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并造成了损害, 由行政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对造成的损害 履行赔偿义务。构成行政赔偿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必须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 (2)必须是行为依法确认违法的。 (3)必须存在损害事实。
(4)损害事实是在执行公务、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发生的,而且与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 有因果关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 68 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由该行政机 关负责赔偿;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 由该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 机关负责赔偿, 行政机关赔偿后, 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 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六、犯罪
《刑法》第 13 条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 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 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 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 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七、年龄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关系
(1)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 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 14
周 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 14 周岁以下。
(2)已满 14周岁的公民, 犯以下各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八、刑事追诉时效期限 犯罪行为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 年;
( 2)法定最高刑为 5 年以上不满 10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10 年; (3)法定最高刑为 10 年以上不满 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15 年;
(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 20 年,如果 20 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 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 查或者审判的, 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 人民法院、 人民 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计算,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 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 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九、合同的一般条款 除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通过合同条款
来确定的。
因此,《合同法》第 12 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但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十、解决合同争议的途径 公正地及时地解决合同争议对于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合同领域的法治建设, 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根据 《合同法》 第 128 条之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 4 种途径解决 合同争议,即: (1)协商和解; (2)调解;
(3)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 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当事人没有 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 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十一、劳动争议的解决
因签订、 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
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 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关于民间借贷
(1)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
倍(包含利率本数) 。
(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在借款时将利息 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借款数返还并计算利息。
(3)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对债务的履行没有保证意思表示的,不承担保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z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