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2022-12-25 21:53: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欢迎阅读!
肱骨,中西医,骨折,结合,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赵仁富 雷建国

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6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38-01

作者简介:赵仁富(1967-),,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4年至200912月入院的17,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此法治疗,3-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儿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根据骨折疗效标准优良率达94%。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效、可靠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多见于10岁左右的儿童,确切的发病率不详 ,治疗方法不一。笔者所在的医院自2004年至200912月对17例左右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中西结合疗法,即行手法复位,经穿针内固定,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肱骨髁上骨折(全部移位较大),11,6,年龄5-13,平均为9.8岁。损伤原因:3例为高处坠落伤外均为摔伤或跌伤。17例中伸直型骨折13,其中伸直尺偏型5,伸直桡偏型8,屈曲型4例。所有患儿均采用臂丛麻醉(6)或氯胺酮全麻(11),行手法复位,经皮穿 2枚克氏针固定。

1.2 诊断:患者全部为儿童,有坠落及摔伤史。肘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严重者皮肤发亮或有水泡形成,并可出现皮下瘀血斑,骨折部位明显压痛。伸直型骨折移位明显时,肘部向后突出,肘关节呈半屈曲位,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而使肘窝上方软组织向前突出。屈曲型骨折移位明显时呈屈曲位,骨折近端向后移位,于肘后部可触及。肘关节X线正侧位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及程度,此外还应检查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的感觉、活动,皮肤温度及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肱动脉或神经损伤。

1.3 治疗:采用臂丛麻醉或氯胺酮全麻,患儿仰卧于手术台上,先行手法复位。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尺偏型为例。一助手固定患儿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儿腕部,两助手对抗持续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端,右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矫正旋转和侧方移位,再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位,并让助手在牵引下慢慢屈曲肘关节,感到复位的骨擦感,复位后术者一手将骨折部固定,另一手轻轻伸屈肘关节,并有意识地向桡侧施力,使骨折断端稳定、桡侧嵌插。C型臂显示复位良好后,局部消毒,选取直径2mm克氏针,于肱骨外上髁处呈45°角进针,过骨折端斜向内上钻入克氏针至内侧骨皮质外0.5cm。同法于肱骨内上髁处进针,过骨折端斜向外上钻入克氏针到外侧骨皮质外0.5cmC型臂再次显示骨折端对位良好,克氏针固定位置合适。局部消毒后,无菌敷料包扎克氏针尾 ,患肢屈曲90°-120°,三角巾悬吊。术后,予以止血、止痛、消肿、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指导患儿进行早期腕关节,手指功能锻炼,四周左右,骨折线模糊,局部骨痂形成后,拔除克氏针,行肘关节屈伸锻炼,循序渐进,至功能恢复正常。 2 治疗结果

作者根据骨折疗效标准修改为::肘关节功能正常,携带角正常。良:肘关节屈伸正常,携带角消失。差:肘关节屈伸受限10°以内,呈肘内翻畸形。

全部患儿都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所有患儿的骨折均顺利骨性愈合,3肘关节屈伸正常。携带角消失,1例肘关节屈伸差10°左右,呈肘内翻畸形(后在本医院行截骨矫形术恢复正常)其余患儿皆恢复至伤前关节功能水平。本组优13,3,1例。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儿童期肱骨髁上部位在结构上最为薄弱,为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加之肘关节囊及侧副韧带,肌肉运动相对比较固定,故在肘关节损伤时容易发生骨折,而不易脱位,所以临床病例比较常见,肱骨髁上骨折时,出血量多,且易被剌伤软组织,所以局部肿胀严重,常常在短期内形成张力性水泡,并可出现皮下瘀血斑,所以一旦确诊,应在短时间内使骨折复位,合理固定。(即肿胀不影响固定,固定方法有利于消肿,减少并发症发生)

肱骨髁上骨折(除外不移位)的治疗,临床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因为此类病人儿童多见,故切开复位内固定,家长不易接受,所以要求我们骨科医务人员须具备较高的手法复位技巧,而且给我们固定方法提出了课题。传统的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法,无论是对肿胀的患肢,还是对骨折端复位后的有效保持,笔者认为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缺血性肌挛缩,骨折端移位的几率提高。因此,采用一种解决肿胀与压迫固定矛盾的方法,使固定不影响患肢逐渐肿胀,而且骨折端固定稳定。经皮穿针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有效而且值得推广的方法。笔者近几年来,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除了无移位、或者青枝骨折患儿采用夹板或石膏固定外,其余基本上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取得了满意疗效,优良率达到了94%,而且术后肿胀消退比较快,部张力性水疱处理方便,骨折端移位几率低,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未曾遇见过。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受伤机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患儿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尽管此类患儿较少,但我们临床医生应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处理对策。笔者认为,只要遇见肘部肿胀、畸形者,接诊者均应意识到首先排除血管、神径损伤,只要遇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指发凉、发麻、剧痛,一般行手法复位后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否则,应不失时机地施行手术探,切开神深筋膜及肌间隔进行彻底减压。神经损伤应先观察3个月,如果无恢复迹象再行手术探查。

本组病例患者对象均为儿童,为了使患儿治疗无痛苦,术后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可以随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建议住院治疗,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待肿胀消退,拍片复查正常后可出院门诊复查治疗。 参考文献

[1] 胥少订,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428-430 [2] 尚天裕,顾云伍等,主编.《中国接骨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01-102

作者单位:031100 山西平遥中医院骨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3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