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总结-阅读对幼儿影响》,欢迎阅读!

教育总结-阅读对幼儿影响
教育总结:浅谈阅读对幼儿的影响
近年来,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认可,但幼儿的阅读能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种能力发展的初期,幼儿的阅读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是依赖于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来完成的。而成人的态度、指导方法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应,幼儿对什么都充满着兴趣。但是在幼儿三岁到四岁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对周围事物、成人的言行开始敏感了,因此成人指导不当会影响幼儿的心理,也将抹杀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所以,在幼儿阅读时注重阅读中心理辅导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针对阅读对幼儿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幼儿阅读图书的内容、老师在幼儿阅读时对他的提问、阅读完图书老师对幼儿的评价等等。 一、选择的阅读内容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幼儿的生活经验少,知识经验缺乏,而且中班幼儿对阅读的理解远不如大班的幼儿,他们对情节复杂、人物过多的通话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学期幼儿园开展了分享阅读活动,幼儿园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图书,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孩子们很积极、也很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对《葫芦娃》、《西游记》很感兴趣,但对《动物故事》、《童话故事》兴趣不够浓厚,甚至都没有幼儿阅读。于是我就专门在分享阅读课时问小朋友,经过小朋友的说明、讨论,我知道了原因。原来像《葫芦娃》、《西游记》这类的图书呢,画面丰富,字很少,主体人物鲜明,幼儿一看就能知道图画上讲什么。而《格林童话》《童话故事》画面虽然也很漂亮,但是主体人物不够鲜明,再者图画上的字太过于复杂,太多,幼儿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大部分需要老师来引导,但这样又会影响到孩子想象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幼儿阅读时要选择适合他的图书,阅读内容要有趣、生动,情节浅显、重复、便于幼儿理解,角色在3—4为之间,最好是可爱的小动物或幼儿熟悉的人物,使幼儿在情感上感到亲切,更乐于接受。让幼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始终充满着自信,久而久之幼儿
会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在阅读时老师的提问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在阅读活动中老师总免不了向幼儿提问,提问的技巧对幼儿阅读的心理影响很大。
针对于我们班幼儿知识经验毕竟很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因此提问不能太深奥。但必须开放,有想象的余地,而不能只有一种答案,否则老师会为了这一答案苦苦寻找,幼儿则象猜谜一样(幼儿不是根据问题本身来思考,而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或期望进行猜谜)。期待猜中老师的答案。当得到老师的否定而失望地坐下时,孩子幼小的心理已经受到了伤害。他们害怕阅读活动,还谈什么创造性思维呐!因此,老师要给孩子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不宜直接纠正孩子的看法,而要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看法、想法。即使是孩子的想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老师也必须耐心地、报以微笑地鼓励孩子说完,就像有一次,分享阅读刚刚开展,首先我们让幼儿都阅读一本图书《拔萝卜》这本书中的人物都是用橡皮泥捏的,很立体,在看图观察到小黄狗来帮忙拔萝卜时,我提问幼儿图片上谁跑来帮忙拔萝卜了,这时候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回答,当我叫起孟凡星时,他大声地说:“我帮忙拔萝卜。”我当时听了一愣,说:“哦,老师知道了,你也想帮老爷爷拔萝卜是不是。”“是”,“真好,老师知道凡星很爱帮助别人,我们输上也有一个小动物像你一样,也想帮忙,你能告诉我是谁吗?”他很会的低头看了看书,告诉我:“是小黄狗想帮忙拔萝卜。”我肯定了他的答案,他高兴得坐到椅子上继续看书了;另外当孩子站起来突然回答不出来时,老师千万不能着急,应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思考,这样幼儿的心理不受约束,渐渐地孩子自然会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向我们班上的若琳,她是一个很内向的小女孩,不是很喜欢读书,每次阅读都不是很积极,有一次阅读提问时,她举手了,我急忙叫起她,让她来回答,也许是因为经常不回答问题的原因,还没想好就叫起她来了,看到她那样,我并没有马上叫她回答问题,而是给了她一点时间,当她声音很小的说出来是,我敢进鼓励她,“很好,在大声一点说一遍好吗?”于是我看到她吸了一口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对于她的表现我赶紧给与了表扬。从这次以后,若琳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所以,在孩子站起来回答不出来问题时,要给他时间思考,尤其是经常不回答问题的孩子,更要给他思考问题的空间。
三、阅读完图书老师的评价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在阅读活动中幼儿会回答老师的各种提问,老师将一一做出评价,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幼儿不能过多地说“你真聪明!”。有位美国学者说“过的的赞美象恶意的批评一样,靠赞美长大孩子,常会以别人会怎么想作为行动的依据,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赞美成了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回报。”因此,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幼儿,老师最好多用描述性的赞美,少用评价性性的赞美词汇。如将“很好”、“真聪明!”改用“我听到昕昕说‘太阳红红的、真暖和。’”这样的回答则可以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引起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幼儿在老师的重复补充中感受了完整的语言。
其次,老师的认可和接纳不一定是赞同,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记得有一次,幼儿园开展“自制图书活动”,我把做好的图书拿给幼儿观看,在看到小狐狸的手伸进竹篓,手出来却流血了时,我问孩子们小狐狸的手为什么流血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就说开了,于是我就叫起苑一鸣,他说:“是竹篓刮破了。”“哦,你是这样觉得的,其他人还有别的想法吗?”这时候梓贤说:“是被鱼咬的。”“嗯,你说的和别人的不一样。”就这样,孩子们都大胆的回答,说出了好多答案。这样的评价幼儿不会害怕,他们会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你听,久而久之幼儿会觉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
美国学者李普曼在《教室的哲学》中区分了三种课堂情景:最不理想的是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开口,生怕因此而丧失教师的欢欣与尊重;稍好一点的情形是,学生能自由地讨论抽象问题,不过得随时小心,不对教师的价值标准表示出任何即使是暗示性的异议;最佳的情景则是学生非常信赖教师,并敢于批评其方法或价值标准,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客观地考虑自己的意见。我们说这三种课堂情境实质是依据幼儿自由的程度而划分的,而这种自由度正是幼儿心理活动的最佳环境。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方式方法,为幼儿创设充分自由的心理环境,让阅读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