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国学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国学教学随笔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是团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深入开 展国学教学,可以引导人们弃恶扬善,形成具有正能量的人生观、价 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落实国学教学意义重 大,可以出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知易行难,三书五经,其语言特点与当今的书籍有较大的 差距,而且内涵丰富,据经引典的地方很多,想要读懂它们,得有丰 富的语言积累。我在指导学生背诵《大学》、《中庸》这两本书的过程 中,感受颇深。
我初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感觉好像看天书一般一一虽然我也爱好 阅读,很多句子读起来如嚼蜡般无趣,于是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布 置学生进行背诵。措施一,我根据书中的章节,分部分指导学生落实 背诵的任务。学生先利用空余时间在同学中互相背诵, 我再利用一节 课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做好登记,以便督促。措施二,利用语文 课前几分钟全班熟读某一章节,以帮助学生背诵。听着学生抑扬顿挫 的朗读、背诵,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两本书了,也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 艺术的魅力。《大学》这本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 有深刻的启迪性。它是古时候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 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反复吟诵,这本书语言的音 韵美令人陶醉其中,例如:“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
! 如
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 喧兮者,
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也。'”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音绕梁;听起来回味无穷,陶醉其中。 这本书中类似的语句有好几处, 仿佛形成书中几个高潮, 使吟诵者有 高低起伏的感觉,摆脱了枯燥感。难怪古人那么喜欢吟诵:喜也吟, 悲也诵,更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学生也由一开始的背着包袱 的低吟到现在的“高歌”了,同学之间竞相背诵,以背诵的章节多为 骄傲,在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而每节课的课前诵读,既 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祖国灿烂 传统文化,学生的思想态度更是得到了纠正。 《大学》中有云:“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它的意思是: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 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 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 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追求快节 奏,人心浮躁, 学生的行为也受到影响, 学习上好逸恶劳, 不求甚解, 完成作业的时候只是应付式,没有联系所学,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于是,我在班会课上,我经常引用《大学》的这段话,让学生学会做 人、学会做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熟读、 背诵国学经典, 学生也渐渐喜欢上了祖国 的这些文化精华了, 甚至在作文中也加以运用, 例如学生在写有关诚 信的习作时,喜欢引用《中庸》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后, 我将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更加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引领 学生遨游国学经典,为弘扬国学文化尽自己绵薄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f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