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窦娥冤的悲剧成因试论《窦娥冤》的悲剧成因[修改版]》,欢迎阅读!

摘 要:《窦娥冤》通过描述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腐朽、混乱的悲剧时代,歌颂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向贪官恶霸进行反抗与斗争的精神。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成因,可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客观原因有功名利禄的驱使,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社会秩序的混乱,流氓恶霸的横行以及官府和政治的黑暗,主观上指窦娥的异化与扭曲、坚守与反抗。 关键词:《窦娥冤》 窦娥 悲剧 成因
《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现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窦娥悲剧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功名利禄——窦娥悲剧的源头。元朝统治者很不重视知识分子,俗话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功成名就,建功立业,对窦天章这样的穷知识分子而言太迫切了,他心中自有一杆天平,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亲生女儿,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1]这也就注定了窦娥的不幸命运,沦为功名利禄的牺牲品。
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窦娥悲剧的序幕。在元代,作为封建剥削特征之一的高利贷,达到了最高峰。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的高利贷法定机关,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进行高利贷剥削。[2]一方面,蔡婆是一个放高利贷者,在戏剧中,她对窦娥还算不错,未加苛刻。但从客观上说,窦娥对于蔡婆更是交换时的商品,危难时的牺牲品。
混乱的社会秩序——窦娥悲剧的伏笔。在这个社会里,赛庐医,医术不高,买卖萧条,借贷的债务还不上,便设法把高利贷主——蔡婆,骗出城外,行凶作恶,杀人害命。他欠债不还,还企图谋害人命,为求自保,将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后为避祸远走他乡。此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引出了张驴儿父子,让他们得以强住。混乱的社会秩序造就了这样自私、懦弱、无德的赛卢医。 流氓恶霸横行——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据《元史》记载:“比者也先铁木儿之徒,遇朱太医妻女过省门外,强拽以入,奸宿馆所。事闻,有司以扈从上都为解,竟弗就鞫。辇毂之下,肆恶无忌,京民愤骇,何以取则四方!”[3]可想而知,平民百姓受到流氓淫棍的凌辱祸害,更何处去申冤报仇呢。”[4]试想一个如此漠视亲情的狡黠的流氓无赖,又怎么会对一个三番两次反抗自己的弱女子手下留情?既然得不到,那就把她彻底毁灭!这就是人性最丑恶的地方!这样的丧尽天良!这样的不知廉耻!
官吏的黑暗,政治的腐败——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至元三十一年(1294)十一月,仅京师一地就发现犯赃罪的官吏三百人;稍后的大德七年(1303)又罢免赃污官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审理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再加上没有被发现的,以及发现而由于有政治靠山或其他原因未能处理的,赃官、冤狱就更多了,这恐怕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5]声称“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我做官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的贪官污吏桃杌,还未过细审问,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先给窦娥一通杀威棒,尽管窦娥据理争辩,结果还是“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第二折《感皇恩》);“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第二折《采茶歌》),那是何等的惨烈。 二、主观原因
窦娥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她异化与扭曲,父亲“儒教”的薰陶,婆婆“伦理”的说教,窦娥的心灵中封建迷信、忠孝节义、宗法礼教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当这接踵而来的倒霉事压向她时,便绝望的发问“天知否”,她认为是“天理”注定,“又字儿载着一世忧,谁是我无尽无休”。
她坚守与反抗。窦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叛逆性格,是在沉重的灾难中成长起来的。当窦娥看到官府昏聩的本质后,发问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这就看出窦娥已经开始有了坚守与反抗的意识。她的呼声和诅咒,象岩浆喷射,烈火燃烧,要把那是非颠倒、黑白不辨、天良丧尽的天地神鬼、流氓歹徒、贪官污吏,统统烧掉。临刑前,她当众发下三件誓愿。第一:“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抢素练悬。”第二:“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雪花滚似绵。”第三:“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义正词严的申诉,使得天为之发怒,风为之悲号,“三桩儿事”“明题偏”。她三桩誓愿的实现,证明她的冤屈,也对黑暗的统治进行
了强烈的抗议与挑战,表现了窦娥的强烈反抗性格。
造成窦娥悲剧的成因很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至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窦娥的悲剧。 注释: [1]任俊华,《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页。
[2]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3]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七十五《张珪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122页。 [4]孔繁信,《试论悲剧〈窦娥冤〉》,《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62页。
[5]任俊华,《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1期,第34页。
参考文献: [1]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3]任俊华,《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1期。 [4]孔繁信,《试论悲剧〈窦娥冤〉》,《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e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