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

2024-02-11 23: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欢迎阅读!
面子,现状,研究,问题


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

自胡先缙先生首次将面子问题引入社会研究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对中国的面子问题产生兴趣,并对此做了许多研究笔者通过文献法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从面子的基本理论研究社会应用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的差异等三大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面子问题 基本理论 社会应用 文化差异

1 面子问题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各中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面子这种特定的心理活动,试图理论的层次对其加以阐述和说明。目前,关于面子问题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体上分为三类:社会理学为基础的研究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每一类别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1 社会理学为基础的研究

社会理学的传统研究包括以Goffman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自我呈现的研究、冲突与磋商的研究以及一批港台学者采用本土心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虽然属于此类研究的不同理论的关注点不同,但是每一种都提出了一种有关个人在交流中如何考虑自我意象或身份以及这些考虑又如何产生了影响他人身份考虑的行动的观点。



另一方面,高永平在2006年发表的《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一文中,通过分析面子的成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将其与社会理学中的社会度这一心理学术语建立联系,以新颖的视角重新界定了面子的定义和分类,促进了以社会理学为基础的面子问题理论研究



1.2 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

BrownLevinson1978年提出了礼貌理论,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要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面子可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种,其中消极面子是指一个人独立、行动自由和不受他人干涉的愿望。而积极面子指与人合作,希望得到他人赞同、喜爱和认可的愿望。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尽管也受到很多批评,但对后来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面子研究影响无疑是极为深远的,如Hotgraves的面子管理理论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模型等等。



1.3 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

这类研究关注处于关系之中的人们如何通过面子进行互动,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是人情黄小倩对这一词语做出了详细阐述。她认为人情是一种一对




一的、非平等互换的、可以促进关系来往的一种利益和感情交换,具有约束性、封闭性、排斥性和不平等性。其中,人情的发生,即欠与报交换的前提条件中,面子因素起着重要的搭桥作用。即假如本无关系的两个人想要产生人情,就必须要有第三个人(分别与两个人认识)在其中穿针引线,那么人情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2 面子问题的社会应用研究

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注较多的是教学领域和消费领域。



2.1 教学领域

你有本事就不要来上学。十五岁的女学生因为老师的这句话而自杀的不幸事件已为许多人知晓,她的遗言中那句这样活着太没面子了更是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面子问题的广泛重视。杨珍,桂守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青少年面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种:物质方面进行攀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形成这种面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包括父母的面子观、核心家庭结构);学校的影响(包括教师的面子观、同伴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外,除了正处于风暴期的青少年面子心理存在问题外,独立意识极强的大学生们面子心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学者翟建国指出了大学生面子观的四种误区:面子就是金钱、面子就是地位、面子就是情感的占有、面子就是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与支援。他认为不当的面子观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面子观。



2.2 消费领域

卢泰宏在这一领域提出了一些观点,他将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分为个人情感型、个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和商务功利型四种类型,其中后两类为企业或组织的消费行为。总体而言,他的论述主要是对中国人消费活动中的面子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而未能深入挖掘面子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机制。



学者戚海峰进一步探讨了面子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内部机制。他首先阐述了面子与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面子的作用机制为认同管理他认为中国人认管理的特点就是基于关系自我的外在性客观认同管理从而从运作原理上论述了中国人消费过程中的面子问题。



3 面子问题的文化差异

有人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特征,事实证明它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一




种心理现象,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差异下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而已。田华在借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人的面子相当于西方的,但两种面子观是有差异的。基于个人服从群体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主要以积极面子为特征,追求共同的一致性;而西方人由于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文化思潮,他們的面子文化主要以消极面子为特征,认为不干涉他人自由才是礼貌。



田华举了个生动的面子用语差异来说明中西方不同文化下面子的差异:中国人在和人吃饭时常劝对方说多吃点儿”“别停筷子,这样做是为了显示一种礼貌,营造一种一致性的气氛;而在西方,人们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更加注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



4 小结

面子问题作为众多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无论在基础理论领域、社会应用域或文化差异领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需要注意的是,在众多研究之中,大多是理论的辩证或问卷调查缺乏相对严谨的高水平实验研究这制约了面子研究科学性,应在以后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翟建国.大学生的面子观及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内江科技.2006年第26.



[2]高永平.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

[3]田华.文化视角下的面子”.人文社科.科学信息.

[4]戚海峰.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面子问题探究.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

[5]赵端阳.礼貌策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7.



[6]杨珍,桂守才.青少年面子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12.



[7]黄小倩.中国人的人情交往及其日常行动策略.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12.



[8]..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3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e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