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欢迎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
引1:自是花中第一流,可惜人比黄花瘦,这说的正是被冠以“千古第一才女”称号的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她的诗词意境优美,婉约柔和,情感细腻,像“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等词句,已成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走进《一剪梅》。
2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目标,第一,赏析重点词句,品味词作的意境美,第二,品味
主要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第三,知人论世,走进读者。
3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多写其悠闲生活、离愁别绪、闺中生活、写景状物,风格清丽俊郎,《醉花阴》是为代表。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晚年的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人生孤苦的种种困苦,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声声慢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5.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一剪梅》 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伊世珍《琅嬛记》
说:“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6.那么新婚燕尔,夫妻新别,李清照又是怎样来表现愁的呢?
7. 我们先来诵读全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将个人细腻的情感熔铸于客观景物中,以我之情观我之景。诗人借助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鸿雁、月、花、水这些意像,来表达她的悠悠相思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8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
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荷花凋谢即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竹席浸凉即是肌肤触觉,又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清秋时节,而且渲染了萧疏的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悲叹。
9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光流逝,思念太深,因惦念游子行踪,词人登上西楼,遥望云空,盼望锦书到达。此时,李清照遐想着鸿雁传递家书。
11.一行雁影,几声雁鸣。春来北国,秋去南方,鸿雁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赵嘏《长安秋望》里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寥落残星,南归雁阵,秋夜将晓时天空的景象,加之高楼笛声,触发诗人孤寂怅惘的羁旅愁思。古人见鸿雁引发漂泊之愁。薛道衡《人日思归》中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句看似笔调平淡,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飞回北方,诗人借这个传说来书写自己思归的急切心情。古人借鸿雁表达归家之念。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词人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作信使。
12.文人们望月寄意,咏月抒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进月光里 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像变得多姿多彩起来。白居易《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两个悠悠,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月是那缠缠绵绵的相思之情。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寒心,残月破碎,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月光清冷幽静,给人寒意,它正是凄清氛围的渲染者。高悬于天际的月亮,在世人眼中是亘古不变的,是永恒的,是跨越时空存在的。李白《把酒问月》中有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类不断更迭,唯有明月自古如斯。所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月亮这意象就是永恒的象征,也是事世变迁的见证。
13. 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凭栏望眺,直至月已西斜,洒满楼头。这一美好夜景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无人寄书,心中的愁绪平添一层,思念之情萦绕于词人心头。 14. 落花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多重哲学及美学内涵。花开时愉悦之美,展现人生的绚丽多彩,
花落是忧伤之美,抒发人生的离别相思之愁。我们在古诗词中,应细细品味。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作春泥,也
要香如故,写出了词人孤高的品格,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操。(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美好的事物受到摧残,有情人无奈告别,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春光易逝,年华易老,美丽不再。 15.流水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清澈、流动,古今文人在它身上寄寓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创造了许多诗词意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借流水感叹他的亡国之痛,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流水因其无穷无尽的特点,与绵绵不断的愁思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古诗中,流水经常成为表达愁思的一种载体。自从孔子在河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后,流水便成为文人笔端常见的事物,流水引发诗人们对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N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