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2022-09-04 01:53: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养成,重要性,幼儿,习惯
浅谈家庭教育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作者:侯金平

来源:《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第8



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心小学 侯金平

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 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 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努力整合家庭教育源,合力培养孩子。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以身作则,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同时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培养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而早期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早期的家庭教育象是幼儿,而幼儿犹如一张白纸,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就是说,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地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 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 是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场所, 家庭育人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我们知道,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终身受益。但良好习惯是对孩子长时间实施正确养成教育积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就能完成的。但是据了解,很多家长特别是知识水平及素质较低的家长说得多做得少,自己不以身作则,何谈让孩子们规范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只有家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绩。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科学分配时间,做事有始有终,积极主动阅读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良好的学习惯养成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影响到学生潜能的开发。对幼儿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将来成长成才直接相关。事实证明,但凡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习惯的重点是学习习惯。

早期家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不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能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就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无畏难情绪,并能坚持到底;学习时专心认真,不贪玩,不做小动作,有耐心和忍耐力;学习准备工作要在学习之前完成;学习时能珍惜时间,能有效利用时间,不拖拉、不磨蹭等。

二、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未受到所有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早期家庭教育首要的、关键的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上,这应是家长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家长要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对孩子一定要反复强调,


持之以恒。因为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长时期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做起,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把家庭所有的教育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合力培养。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这样才能使各种教诲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与强化,使孩子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巩固已有的好习惯。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懂得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能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讲卫生,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小到小事小节,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是什么样的人。家长不仅需要给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要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孩子良好习惯地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孩子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经常洗手、刷牙、洗澡。要让孩子讲礼貌,懂道理,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那些只言教不身教的家长,是很难收到良好教育果的。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有时辛苦几天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而由于家长的一个不当的行为而毁于一旦。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四)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还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即使家长再努力,效果也不好。首先,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就过度溺爱、娇惯、迁就孩子。诸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帮他完成,大包大揽;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默许、纵容等做法,表面上看是在爱孩子,但实际上却是在“害”孩子,日久天长,孩子懒惰、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形成。而后要孩子去改正这些不良习惯,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还要下很大力气,做很多工作。其次,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要坚持到底。比如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想看多长时间电视就看多长时间,想玩多长时间游戏就玩多长时间。一定要合理地限制,否则孩子习惯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就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家长要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限制的原因,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孩子尝到了读书学习的乐趣,自然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三,对孩子要多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反复强化其正确行为就会抑制其错误的行为。同时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批评教育孩子时,不仅要批评其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批评的原因及正确的做法,而不要急着惩罚孩子。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是绝对不能发脾气的,不能把教育孩子当做泄愤的方式,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打骂体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各方齐心协力、持之以恒

小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如: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娇惯抚养中,孩子变得任性,缺乏良好的习惯。有些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外出打工赚钱,而无心照顾教育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鉴于这种情况,要求家长不仅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且要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鲁 洁,梁廉玉,《教育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王 丕,《学校教育理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IV.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