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欢迎阅读!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董 晴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7期
董 晴
(沈阳化工大学英语系,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交流的媒介,翻译的目的可以促进本土语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可以把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及情感完好无损地通过媒介转移到其他语言上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因素在某些程度上会影响语言交流,因此,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对翻译产生影响。只有正确处理翻译中遇到的这些文化因素,才能提高其准确性。由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因素、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西方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不同,不仅仅给语言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英汉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7-0146-02
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希望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翻译活动的产生。每个民族都有容纳自己独特历史和地理背景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文化因素,是所有翻译工作人员都需要认真学习和认真对待的研究课题。通过翻译,在最大程度上使不同的读者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相同的文化领域,地缘上又有距离,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很少有直接相通的地方。两种语言因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英语翻译带来很多困惑和难题。英文里出现的Hippies、yippies、“me”generation、hot dog、overkill等对说汉语的人来讲很陌生,即使翻译成“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热狗、超过所需的杀伤威力”,仍不能表达英语原词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往往使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内涵,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义。Olive branch象征和平,而汉语中的“橄榄枝”原本与和平无关,后来经过文化融合,才开始显现和平的意思。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而“精神文明”本身则与宗教毫不相干。
二、生存环境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环境、地域不同,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和观念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传统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土地文化影响至深,把人和土地看成是统一的整体,中国人表达和描述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一定的原因和结果,“事出必有因”。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把人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视思想独立于自然事物之外,把人与物分开来看,人能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阿拉伯民族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广袤的沙漠中,经常与无边的黄沙、漫天的星斗和当空皓月为伴的游牧民族。当新月出现的时候,古代阿拉伯人就开始斋月,并以此作为斋月到来的标志。因此,在阿拉伯语中月亮又分为圆月、弯月、新月等不同的词汇。中华民族一
提到月亮,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联想到广寒宫和玉兔,富于诗情画意和神话色彩。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习语。以繁衍生息在亚洲大陆的中国为例,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很大,远超过工业人口和第三产业人口,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习语都与农业文化相关,例如:瑞雪兆丰年、春种秋收、水到渠成、顺藤摸瓜等:与中国情况不同,英国是一个靠发达的航海业发展、壮大的岛国,所以在英语文化中有很多与航海相关的词语,比如make water(船漏水)等等。
由于各国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念和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耕畜牧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牛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广泛的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是对这一文化的印证,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了“拓荒牛”等说法。西方的农业与中国不同,是独立性较强的一项产业,在西方各国,马是重要的劳动力,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与马相关的俗语,比如说“as strong as horse”(气壮如马),“get on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等。
三、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方式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信奉不同的宗教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两种语言中与宗教相关的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有信奉基督教的传统,而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有信仰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的传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的用法。
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翻译成了“God bless my soul”,把佛教的无量寿佛翻译成了God——基督教里的上帝,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很容易让西方人理解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
一千年前,佛教文化传人中国,儒家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此影响,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佛教方面的词语,如“佛光”、“借花献佛”等。通常在遇到这类与中国宗教有关的习语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加注的方式来解释说明。如“临时抱佛脚”,可以翻译成“to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有时会让读者感到困惑,遇见困难为什么要抱住佛脚呢?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改动,读者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而在外国,特别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食其力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在理解了词的宗教含义后我们就很容易解释这个翻译方式了。
四、思维差异对翻译方式的影响
西方讲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比较注重个体和自我,比较独特,而中国人的认知和思维注重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较少体现自我。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英语的用词都非常具体、非常细腻,而汉语的用词非常概括、非常模糊。以“说”一词为例,英语一般用“say、speak、tell”等词汇,这些词都有“说”的意思,但具体的应用情况是不同的。由此可见,英语既简洁准确、富于变化,又形象生动。汉语用词常常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作为修饰语,例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等。中国的文化习惯是从整体上概括地看问题,尤其强调社会和集体的价值:而英美文化习惯是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善于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上,比较明显
地体现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同样,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示颜色的词语所蕴含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英汉翻译时多加注意。英语中red还用于其它场合,如“a redletter 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纪念的日子,日历上用红色标明的节假日也来源于此。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red并不总与欢乐、喜庆联系在一起,例如:to see red,意思是“使人生气”或“愤怒”,wavinga red flag指“做了惹别人生气的事”。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交流的纽带,还是传递不同文化的超级使者。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因此,作为译者,还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真实地反映所翻译原文的面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H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