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读后感优秀教案

2022-11-28 23:2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读后感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读后感,语文
读后感

抒尽襟怀一“独〞字

──读《沁园春·长沙》





1925年的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开展,作为湖南农民运动

直接领导者的毛泽东,又将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家前途和个人前途是一样的光明。因此虽然他已经32岁,过了青春时期,不再有虚幻的感情爆发,但他骨子里依然流淌着诗人之血,当他在离开长沙去广州之前,重游橘子洲,我们不难想见他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穿过80年的漫漫时光,我们似乎依旧看到,这个瘦高个子的伟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后,用浓重的湘音吟唱的样子。

他是一个人来的,我们从开头的“独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为什么是一个人来,这个问题虽然触及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背景;但对我们赏读诗歌来说似乎不是很重要。而从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独〞字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习惯将这首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重点分析本词“景中显情〞的生动表达和“化悲秋为乐秋〞的高迈境界。确实,这样的文本分析解决了词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手段,尤其是远近仰附的视角变换和鲜明的色彩比照,很好地彰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拓展了秋词的内容范畴。

但是,当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独〞字贯穿了全词。我们可以将本词中的几个关键动词拿出来,立〞“看〞“问〞


“忆〞;因为这几个动词串起了本词的主要内容,所以有“领词〞之称。“独立〞,他才强烈感觉到寒意,而这个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内心是高亢的;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慢慢浏览体会风景的细节,静静观看辽阔江面的船只和高旷青天的雄鹰,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鱼儿,看到秋天中亮丽的色彩;“独问〞,他才会揽景兴怀,自言自语直抒胸臆,喷发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为“独〞才“忆〞的,正是一个人来的,他才会怀想故人往事,才会展望未来。可谓是抒尽襟怀一“独〞字啊。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是诗人和他的众多朋友一起来的,那会怎么样呢?他应该把一局部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为他离别了,所以必须和朋友交流、对话、论辩、祝福,他就不会那样专注地看风景、想往事、发幽思,那么,他也许会记载下当时的场景,而我们也许就会读到另外一种版本的《沁园春·长沙》了。 是的,特定的写作场景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分析文章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写作者的写作姿势、写作习惯、写作气氛,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写作的奥秘。

秋风瑟瑟,红透万山,染遍层林,奏响生命的交响曲; 秋风瑟瑟,雄鹰击长空,飞鱼翔浅底,实感雄浑壮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Gh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