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经典 秘籍

2023-02-15 23: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 经典 秘籍》,欢迎阅读!
秘籍,经典,电影
1维尔托夫1921年创立了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认为电影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完善,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此,电影必须忠实地摄录生活,把生活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

维尔托夫十分重视电影的活动照相性,要求以高度的逼真性作为电影最重要的美学特性。

新现实主义电影共有的美学特征:

1)以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叙事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2)影片人物大部分为劳动阶级和下层社会人群。

3)放弃戏剧化叙事,提倡更为开放的结构,突出生活的片段与细节。 4)在表达上追求真实,包括使用外景现场,避免使用灯光、尽量以非职业演员出任主角。

5)倾向于使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等更具逼真性的电影语言。 3.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被西方电影研究者普遍看做是继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之后,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巴赞一生写过大量的电影评论文章,并与友人合办了著名的《电影手册》月刊。

巴赞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著作,但在他撰写的大量文章中,广泛运用哲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电影理论研究格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

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作用,巴赞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电影纪实美学的一代宗师。

巴赞的理论主要包括电影影像本体论和电影语言进化观这样两个部分。 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主要集中体现为摄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 巴赞的电影语言进化观,建立在他的影像本体论基础之上。 1、电影影像本体论:

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形象记录下来的20世纪的艺术是照相艺术的延伸。因此电影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有一个人存在。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只存在一个无生命的代理,这就是摄影机。电影第一次使世界的形象有可能在没有人的干预下自动形成的艺术所有艺术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只有照相是没有人的存在。这种自然真实本身就是电影表现手段,这就是巴赞的著名的照相本体论观点的基本内容。

巴赞认为蒙太奇为中心的电影叙事:

它把完整的客体加以分解,就是破坏了生活的原始状态。 生活本身是多义性的,经分解后人工构成的客体却是单义性的即只表达某一主题,失去了事物本身复杂多样的内容。

导演分解客体,是为了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外加于客体,通过蒙太奇强行把观众引入自己的思想框架,剥夺了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利。 认为只有长镜头才兼有时空的连续性和内部组织的灵活性。在镜头内部组织中,他又特别重视镜头的纵深调度和摇镜头,利用纵深活动可以扩大镜


头的内空间,摇镜头则可以在不破坏时间连续性的条件下使远景、中景和特定镜头灵活转换。他认为纵深镜头和摇镜头的最大功用就是保存他所珍视的空间真实性。

巴赞强调现实的多义性是要求导演善于通过艺术的选择来突出事件的含义。他认为要从多义的现实中出其中含义的应当是观众而不是导演,观众在看电影时就必须对画面的内容有选择的权利,只有不间断的长镜头和纵深镜头才能给予观众这个权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9L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