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正确的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介

2022-08-25 09:5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确立正确的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欢迎阅读!
实践,马克思主义,确立,观念,原理
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是说抽象理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活动,可以说,任何抽象理论都不能直接作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之间也有距离,这是由理论的抽 象性和实践的具体性、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实践的经常变动性所决定的。此,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具体实践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和转化的中间环节,这就是实践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就是理论理性通过实践观念转变为具体实践的过程。实践观念形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关于中介,列宁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一切Vermittlt =都是 通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⑧就我们研究的问题而言,所谓实践观念是指人们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指导下建立作为实践的观念模型,它是通往具体实践的活动的必要环节。实践理念具 有中介性,它既不是理论理念,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实践,它是理论理念的具体化,是具体实践的方案、蓝图或模型。这种实践的观念直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和论述,但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深邃的。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 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⑨列宁曾经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理论本身如果没有经过实践观念这样一个中心环节,那么它本身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因此,笼统地、抽象 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能获得实践成功的,要想获得实践的成功还必须制定出符合各个具体情况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采取正确的手段和方法。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关系而言,其逻辑思路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观念(路线、方针、政策、方法)——具体实践。当然,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实践是发展的,理 论是发展的,实践观念也是发展的。一般说来,人们在实践中调整的是实践观念而不是调整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人们往往是根据实践的变化来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 各个历史时期的教条主义和有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错在哪里呢?他们遵循(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论)并没有错,他们错在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不从中国实际出 发,而是从马列书本出发,这样,他们拿出来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观念就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是主观主义的观念、方案,因此一个个走向了失败。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抽象 论必须通过正确的实践观念才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功能,而正确的实践观念的形成单从书本出发是万万不行的,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正确而有效的实践 念来。当然,如果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观念,导致了实践的失败,那么,总结教训就应该从纠正错误理论开始。无产阶级政党在制订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观念时,第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精髓和实质有正确的把握,掌握它的深刻内涵及其适用的范围,如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就要犯大错误。第二,要对具体情况作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分析所 要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复杂性。第三,客观分析客观条件中哪些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哪些不利于矛盾的解决。恰当估计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限度。第四,制定实践观念一定要考虑到群众从实践成功中 所获得的利益,从而充分估计到群众的意愿和参与程度。


“结合”是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不能一劳永逸

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实践主题也是变化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 程,而不是一次完成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看不到这一点就会以静止的观点、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在理论上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使马克思主义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在实践上损害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的事业。

恩格斯曾经把“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称之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原则”⑩今天,我们来重新审视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在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克思主义就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什么时候放弃了这条原则,马克思主义就失去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指导作用。毛泽东的成 功和他晚年的失误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看不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把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机 械地搬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结果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历史的‘左’的或 右的错误思想。”建国后,毛泽东以经典作家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思想为依据,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改造道路。但是,毛泽东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在马克思主义与 我国实践的结合中出了问题,比如他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批判”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解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历史背景没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 的前提斯他们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教义,“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的根本观点,结果导致了实践的失败。薄一波对毛泽东在“人民公社”问题上失误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种 比较中肯的个案说明。他指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二是有不适当地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的问题;三是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曾经受过某些政治思想包 括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的影响;四是有可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某些特殊材料的影响,包括“五斗米道”的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当说,这里提到的四个原因其中前两个原因都与没有很好地处理 结合中的过程性有重要关联,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毛泽东在我们党首先倡导并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他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堪称“结合” 的典范,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没有实现这个“结合”理论和实践中都犯了错误。这说明,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旦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轨道,他也 会犯错误,过去的“结合”不能保持永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这里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在实 践中加以发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要准确及时把握实践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变化了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制订指导实践的实践观念。在毛泽东之后,邓小 平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9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