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纪录片《外滩》赏析》,欢迎阅读!

泥滩荒芜谁凭问,世纪风雨炼辉煌
——优秀纪录片《外滩》赏析
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观看了由周兵执导的长达五集共225分钟的大型纪录片《外滩》,跟随着镜头以及专家学者的讲述,我重温了外滩从一个荒芜的泥滩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历史。这部影片无论是从拍摄技术手法上、选题内容上还是专家学者的强大阵容上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绝对算得上是付出巨大心血的大手笔作品,似乎正是验证了有人说的“周兵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近乎于用“奢侈”的方式拍片的纪录片导演。”说实话我从未看过拍摄的这么好的纪录片,几乎无可挑剔的完美,这是一部真实再现类纪录片的成功典范。
五集影片的主题分别是“泥滩•外滩”、“远东华尔街”、“城市之光”、“海上沉浮”和“天际线”,我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总结,分别为“开始开发”、“经济”、“文化”、“政治”和“现代化规划发展的新篇章”,从各个角度讲述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外滩故事。选取了别出心裁的拍摄形式,影片没有用详细资料介绍外滩的历史沿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不同时期的典型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来刻画当时的历史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手法,免去了史料文字的冗杂,避免造成枯燥乏味的口述历史,而是用极具观赏性的新闻和艺术手法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可以从浓缩的影像和精彩瞬间中感受历史,品读文化,堪称妙笔。
影片内容上环环相扣,政治经济等几乎涵盖了各个角度,非常全面的给我们展示了外滩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从辛酸悲苦到充满希望,我想这也是拍摄一个纪录片所要展现出来的寓意吧,回顾历史就是要激发人们的情感,从而更好的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并根据历史来指引我们脚下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外滩》是非常成功的。另外,总体形式上每一集按照时间流程,五集放到一起就是空间流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进行讲述,立体感极强,在情节穿插中感受历史,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他好像又骄傲又自卑,又想寻找自己的身份,像一个混血儿一样。”这是在纪录片《外滩》开始的时候作家陈丹燕说的一句话。的确,外滩的血脉里夹杂着种种基因,不知从何时起他便不再记得最原始的出身,原始到那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细细品味,在这部影片里我似乎看到了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用心体会到这一切所折射出来的整个中国的兴衰发展历程,中国从外滩走向世界,世界通过外滩来了解中国。
“泥滩•外滩”讲述了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的大背景下,英国人在上海的城墙外的泥滩上率先建造了使馆,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快,形成了上海的一个繁华的使馆区,许多国家在这里拥有自己的一块租界。这里当时是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的,直到1853年这种“华洋隔离”的政策才被意外改变,当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政府没有能力保护百姓,上海城市里的难民不顾禁令阻挠冲进租界„„谁都知道外国人进入上海是为了利益而来,但是他们也将西方的民主法制带到了这里,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保护辖区内的纳税人。反观清政府,一个泱泱大国的百姓在自己的国旗下竟然得不到保护,而需要逃到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的国旗下去寻求保护,这是非常耻辱的一个现象,但这却是当时历史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国家羸弱,人民苦不堪言。《外滩》选取这个角度展开拍摄,一是为了还原历史,我觉得还是想说在这样的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一颗种子正在发芽,正等待一片阳光迎接新生,似乎就是照应了整个影片的脉络主旨:一个新生命的成长历程。
“在没有外滩的时候,这里是纤夫行走的泥滩,当170年前英国人为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发动了那场战争后,出现了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开始改造这片土地的基因,开放、科学、民主、重契约、讲效率,然而,改变中国的这些现代精神为什么是洋人野蛮的坚船利炮所带来的呢?”这是在第一集影片最后出现的一段话。看完后,久久注视着屏幕,似乎这一段话触碰到了心底的苦痛,回顾中国的沧桑历史,这个叫外滩的地方仿佛就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兴衰,也道出了其中的心酸与悲哀。不过幸运的是,经历了这些之后孕育出来
了一个新的外滩,一个新的中国。
“远东华尔街”讲述的是外滩出现了大量的钱庄到开始兴办银行,创造了远东华尔街的经济传奇,以及后来经济危机环境下的衰败景象。影片根据大量的影像资料和统计数据,将那个时期的场景真实的再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夹杂着政府、商人、青帮以及平民百姓,演绎了一场变幻莫测的经济发展史。
外滩从通商开放一路走来,虽然其中有很多的波折,从国内到国外、从政府到奸商、法币危机、通货膨胀等等,但是正是这些波折使得影片充满了立体感,空间感,使观者置身于一个可以思考的环境中去品味体验历史。影片在这一部分也开始照顾到政治和国际环境,从侧面来表现外滩的经济状况,具体的经济数字又是那么的真实,加之照片的拼接,迅速切换的“蒙太奇”视觉手法,我觉得已经置身于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远东的华尔街,一同享誉着经济的传奇。
“城市之光”讲述的是在上海外滩的文化发展情况,在那个年代里,外滩几乎成了文化名人的聚集地,鲁迅、胡适、毛泽东等,都是从外滩的码头登上的上海这片土地,中西融合诞生了独特的外滩文化。“对于一个农业社会的旧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坏的象征物,但是对于外滩的国际化趋势来讲,就是一个开始的原点。”许许多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同享有这里的城市之光,怀抱希望、追求梦想,这也才体现了外滩独特的魅力。
“海上沉浮”,西方的音符开始植入上海,繁荣、浮华,随之而来的是战争,战争停止后的新时代开始。这一集和开始的部分遥相呼应,都是关于政治,但是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这里选取的是外滩新生之后的再一次获得新生,这一次迎接他的将是崭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拍摄上,镜头也开始慢慢的转向近代的色彩,近代电影的片段,电脑技术的加入,给人一种历史与时代接洽的感觉,距离感越来越近。
随之而来的就是“天际线”,中国发展了,集中力量发展上海,使得上海逐渐的发展成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工业化城市,外滩走到这个时候早已经脱胎换骨,书写新的传奇魅力。
到了这里,影片就结束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完美而没有结局的结束,看到上海及其外滩一个多世纪所走的每一个脚印,仿佛就看到了中国拖着巨大的身躯行走在世界的道路上,都是是经历了许多,最终也收获了许多,而且也都正在奔向一个美好的未来,似乎从来就没有终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u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