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晋书王珣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2022-08-23 05:47: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阅读《晋书王珣传》练习及答案译文》,欢迎阅读!
晋书,文言文,译文,练习,答案
(2020·四川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

王珣,字元琳。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时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虽逼嫌谤,才用不能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

[] 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有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B [“今便先事而发”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句意完整,而“必大失朝野之望”则对应上句,表示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故应在“而发”后断开,可排除AD两项;“于京辇”作“窃发”的状语,“窃发于京辇”意为“私自发兵到京城”,句意完整,应在“窃发”断开,排除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官吏。 D.晏驾,晏,晚。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D [D项,晏驾,帝王驾崩的讳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承担重任。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后来皇帝去世,颂扬皇帝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都由王珣起草拟写。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


去吊唁谢安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C [ 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根据原文王献之说“所望于法护”可知,王献之是理解并支持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5) 译文:

(2)时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5) 译文:

答案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得分点:“经略”“竟”“委”各1分,句意2)

(2)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郁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被皇帝亲近。(得分点:“雅”“以”“见……于”各1分,句意2)

[参考译文]

王珣,字元琳。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都得到桓温的尊重。(桓温)曾对他们说:“谢玄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珣应当年少而身居高位。都是难得的人才。”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几万人,全都认识他。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仇敌。当时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思,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任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百姓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在吏部兼职。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郁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王国宝逢迎会稽王司马道子,但是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郁恢出京担任地方长官,而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像椽一样大的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不久,孝武帝去世,颂扬其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前往皇帝陵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成为祸患,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到京城,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于是作罢。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辞职。一年多后,去世,享年五十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王珣天资聪敏,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虽然迫于嫌隙诽谤,才能没有充分发挥;然而他位居朝中,裨益本自不少。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去世,就出都城,到了同族的弟弟王献之那里,说:“我要去吊唁谢安。”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正希望法护这样做。”于是王珣径直去吊唁谢安且十分悲痛。法护,是王珣的小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m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