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年国考申论名言释义二十条之人民篇》,欢迎阅读!

2022年国考申论名言释义二十条之人民篇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开始了,为了帮助大家可以顺利备战国考,山东中公教育特地整理了国考申论备考知识,包含申论技巧、申论热点及申论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为大家分享:2022年国考申论名言释义二十条之人民篇。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西汉﹞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第三》
【释义】人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释义】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这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释义】判断天下是安定还是混乱,不是以一姓的兴旺为标准,而以万民的忧愁和快乐为标准。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哀公》
【释义】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6.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东汉﹞荀悦《申鉴》
【释义】足部受寒了会伤害到心脏,民众穷困就会损害到国家。
7.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仲《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 【释义】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
8.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管子 牧民》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10.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1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释义】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 1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宣公十二年》
【释义】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 13.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赵策二》
【释义】治理国家有不变的原则,就是将有利于百姓作为一切制度和政令的根本;处理政事有恒定的法则,就是使政令顺利实施作为第一要务。 1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 御民篇》
【释义】国家发达与否在于民众富不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民众高不高兴,国家兴旺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正派。
15.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释义】通达事理的人,顺应自然,可以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进而爱护关怀天下百姓。
16.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北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释义】对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关心越多,考虑各项工作举措就会越周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7.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东汉﹞王符《潜夫论 务本》
【释义】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要把学习作为基础。
18.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北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释义】集中天下之利益(财富)的人,应承担天下人的忧患;(有权)享受天下乐趣的人,应分担天下人的忧虑。
1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道德经》
【释义】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20.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晋﹞陈寿《三国志 吴书 骆统传》
【释义】财富须由百姓生产,强盛依赖百姓力量,威仪依仗百姓造势,福泽来自百姓繁育,德行依靠百姓传播,道义通过百姓才能实现。
以上就是关于 2022年国考申论名言释义二十条之人民篇 的全部内容啦~中公教育祝大家顺利备考,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e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