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4章:“十七年”散文》,欢迎阅读!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年——散文创作的裂变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
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题材、品种、风格的多样化,但也有着自身的明显的不足,与之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中, “干预生活”的作品和纪实性作品渐少,散文的抒情特征日益突出。
(三)1960—1966年散文创作的空前丰收时期
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然而,暂时的严重困难并没有动摇人民的信念和信仰,相反,人们的斗争意志愈加昂扬。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较为新颖的素材,“发扬革命传统,继续艰苦奋斗”散文创作的主旋律。同时,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也为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环境。这一时期,散文队伍扩大,题材广阔,品种丰富,风格多样,出现了空前的丰收局面。
代表性作品:刘白羽:《灯火》、《冬日草》、《平明小札》、《长江三日》、《樱花》,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秦牧:《土地》、《花城》,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樱花赞》、《一只木屐》,吴伯箫:《歌声》、《记一辆纺车》,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魏钢焰:《船夫曲》,方纪:《挥手之间》、林遐:《手册》、翦伯赞:《内蒙访古》,冯牧:《湖光山色之间》,于敏:《西湖即景》,李健君:《雨中登泰山》,袁鹰:《井岗翠竹》等。 这一时期,可以说既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又是散文作家的黄金期。建国以来,许多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是在这一时期臻于成熟。十七年“散文三大家”的重要作品也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报告文学方面,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也都有较大突破,出现了一批影响深广的优秀作品。代表性的有: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佟希文:《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等。
二.“散文三大家”的创作
(一)杨朔:“拿散文当诗来写”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抗美援朝时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后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
1.杨朔散文创作的主要内容
(1)反映抗美援朝的作品:《鸭绿江南北》、《春在朝鲜》、《万古青春》等。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
(3)反映国际题材的作品:《金字塔夜月》、《樱花雨》、《生命泉》、《赤道雪》等。
2.杨朔散文的特点
(1)人物美:杨朔的散文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善于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雪浪花》中的老泰山、《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茶花赋》中的花匠普之仁;《金字塔夜月》埃及守塔者都是典型代表。
(2)生活美: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诗意美: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拿散文当诗来写”。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展现出时代的侧影。
(4)结构美:杨朔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之美。
(5)语言美:注意语言的音韵,善于锤炼精警之语。 3.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笔法单调:“动情——思索——意境;物——人——理”的结构方式;
诗意泛化:对诗性的片面理解,只在“身外大事”上做浅层次的审美关照;回避矛盾,过滤悲剧,在生活的“花丛”中“酿造甜蜜的诗意。”形成“散文新八股”。
(二)秦牧:“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1.秦牧散文的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Y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