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鲍照》,欢迎阅读!

鲍照
连云港 周清明
鲍照(414-468)字明远,《南史》卷十三记:“鲍照,字明远,东海人。”东海郡,大部在今连云港港境内,所以有称鲍照为连云港市东海人,也因东海郡治所在郯而称其为山东苍山南人。但《江苏省志·文学志》称其为江苏人,因为他青少年时期在镇江一带度过。
在南北朝的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徐州移治朐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管辖东海郡,该郡管辖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五县,相当于今新浦区西部、海州区、赣榆县南部、沭阳县、新沂县、涟水县、灌云县、灌南县、在这么一个动乱的年代、行政地域不断变化的年代,鲍照出生了,他于414年出生时,还是东晋人。6岁时,就变成了南朝刘宋朝人,他的命运,也在变化的年代中变化着,生着悲剧,也写出壮丽的诗篇。
首先记载鲍照为东海人的是署名沈约的《宋书》,沈约卒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历仕宋、齐、梁三朝,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仅小鲍照二十多岁。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鲍照卒于乱兵时,他已经二十六岁,作为同一时代的著名文人,沈约对鲍照的家世情况当有所了解,似乎不至于将他的籍贯搞错,更何况沈约的诗歌创作又深受鲍照的影响,钟嵘《诗品》在论及沈约诗时即云:“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因此,沈约恐怕就更没有将他宪章的诗人鲍照籍贯搞错的可能了。《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与鲍照的生活年代也相距甚近。因此,鲍照籍贯东海的说法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鲍照的文学成就很大,身世介绍却简略,且散见于《南史》、《资治通鉴》和各地方史中。笔者经一番收集,综述如下:他出身寒微,曾从事农耕。在西晋、东晋至南朝这些以门阀森严为特征的朝代里,不要说平民,就是下级官吏的子弟,要想学而优则仕也是很难的。由此可见鲍照当时要有所成就之难。但他坚持读书,“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南朝刘宋文帝时期,某年清河水秀,他撰文(或说做诗)赞美,辞美句工,很得人称道。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25岁的鲍照听说荆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任江州刺史、南京州刺史)喜爱文学,更以诗为贡,求见刘义庆。门人阻挡说:“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你地位太轻,不可轻易打扰王爷)。”鲍照勃然大怒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意思是说历史上英才被埋没的太多了。大丈夫怎么能藏
着自己的智慧才能,让大人们不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成天碌碌无为与燕雀为友呢?”听他如此喝斥,门人害怕,禀报于刘义庆。刘义庆暗暗称奇,赐鲍照帛二十匹,并任其为国侍郎。之后又提为秣陵县令(县治在今南京江宁区)。这样,鲍照追随刘义庆八年,出人头地前景看好。不料刘义庆任南京州刺史第二年辞官病逝,鲍照失去赏识之人。这时刘宋武帝看到了鲍照的文章,称赞说本朝可没有人能超过他的,便提鲍照为中书舍人(秘书)。可能是感到皇帝对自己的文章已审美疲劳,鲍照不久便去临海王刘子顼处任前军参军,第二年随他去任荆州刺史,故世称“鲍参军”。然而可悲的是,所谓的临海王才7岁,根本不可能赏识他的才华;而所谓的参军,也仅为七品。刘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长史邓琬拥戴下于寻阳(今江西九江)反叛称帝(年仅11岁)。刘子顼举兵响应,结果兵败,被赐死。子顼兵败时,鲍照正在荆州,当朝廷兵马兵临城下时,荆州治中(管治安的官员)宗景背叛原主率兵杀入城中,逮捕刘子顼。城内顿时大乱,乱兵匪民杀人劫库,无恶不做,鲍照在混乱中被杀,时年54岁。
南朝文学批评家、诗歌评论专着《诗品》作者钟嵘评价鲍照有两句话:“才秀人微,取堙当代。”鲍照现存的文章诗赋等都收集在《鲍参军集》一书中。《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著名的代表作,被人最为推崇的当属第六篇《对案不能食》: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是诗牌,不是这道诗的标题。《对案不能食》也是后人加的标题。鲍照的“行路难”民歌味十足,语言明白遒劲,直抒情怀,是典型的乐府诗。
鲍照一直生活在底层,奔走于动乱,其另有成就的是以《芜城赋》为代表“乱世赋”。《芜城赋》是他目睹扬州兵乱遭劫后满目疮夷而感怀人民的痛苦而作,从扬州曾有的繁华“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开始,对比出现在的荒芜“坛罗虺蜮,阶斗麇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最后操琴而歌出“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的感叹。由此,扬州便有了“芜城”的别号。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
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人丁福林、丛玲玲于2012年4月1号出版了《鲍照集校注》。
出身寒微的鲍照,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
鲍照墓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城外西池西岸。鲍照墓原墓被毁,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县俞昌烈予以重修,邑人喻权捐田五亩作为祭产,学者喻元鸿赋诗纪念:“为爱风骚屈宋遗,故埋诗骨楚江湄„„。”现存冢墓,封土高2米,底径2米余,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照明远之墓”等字。
鲍照在南朝刘宋王朝时,与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谢颜”之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受鲍照文风诗格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所以杜甫评价李白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的诗写得飘逸俊秀如鲍照,清馨新丽如庚信(南北朝北朝文学大家)。受其影响,其妹鲍令晖也为当时的女诗人。
他的七言及五言乐府等作品,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评论李白、高适、岑参的诗都提到鲍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