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机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机制
作者:万恩德
来源:《档案管理》2018年第02期
摘; 要:多元、民主意识的觉醒催动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由国家向社会的转型,在记忆研究领域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回归。个体的记忆会受到记忆主体的寿命、价值观、社会经历的深刻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褪色,而经过记忆的外化、加工、张扬、接受等过程融入集体记忆的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记忆的持久性。文章基于时空观对个体记忆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社会时间境记忆、自传时间境记忆和事件境记忆,并从权力共谋、社会情境、记忆价值三个层面分析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机制,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个体记忆的重构和共享。 关键词: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个人档案
Abstract: The awakening of pluralism and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have stimul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from state to society, this shift manifests a return to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 the field of memory research. The individual's memory will b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life span, values and social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of memory. It will fad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However, when the memor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processing, publicity and acceptance into the part of collective memory, it can maximize extend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The article distinguishes individual memo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is mainly represented as social temporal memory, autobiography temporal memory and event scenarios memory, then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ividual memory to collective memory from the aspects of power conspiracy, social situation and memory valu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individual memories in a wider scope. Keywords: Individual memory;Collective memory; Personal archives
1925年哈布瓦赫出版了其经典著作《论集体记忆》,记忆研究的主流范式随之发生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强调集体与社会框架对个体记忆的制约和塑造,集体记忆赋予个体记忆意义,认为个体记忆只有放在集体记忆中才能被理解,或曰个体在记忆方面是依赖于社会的。在新人本主义思潮下,社会学开始重新思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包括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关系。刘亚秋提出:集体记忆框架似乎构建了一种隐形的记忆霸权体系,成为个体记忆的限制和约束。事实上,只有具备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个体才能记忆,所谓集体记忆之存在,必须以每一个集体成员的个体记忆为载体。[1]近年来,档案与记忆的建构关系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而承载个体记忆的口述档案、日记、回忆录、家庭档案的档案材料也成为公共档案馆档案征集的热点,宏大叙事下的草根叙事、集体记忆下的个体记忆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王玉龙曾连续撰文分析口述历史档案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在关系,陈雁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的《陈洁如回忆录》的关注,剖析个体记忆如何转化为历史书写。其实质都是在探讨个体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忆在社会记忆范式下恰当坐标,确立个体记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过程,正视档案作为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载体,透视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机制,有助于肯定个体记忆在集体记忆建构中的社会价值,控制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民族记忆乃至全球记忆的正向转化。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提出无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一个对确凿证据感兴趣的法官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作为人类我们必须依靠记忆,因为记忆构成我们的身份。[2]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也认为如果没有记忆的能力,我们就不能建构自己,也不能与他人交流。个体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人际关系、责任感和自我想象的内容,作为我们身份建构的“资源”是不可或缺的。[3]个体记忆包含程序记忆、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程序记忆存储已经成为习惯的身体技能和动作,语义记忆存储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获得知识基础,情境记忆主要处理自传经验。相比于集体记忆而言,个体记忆具有明显的碎片化、随机化,短暂性、易变性,视角化、特殊性,潜在性等特征。虽然个体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和随机的,但是个体的记忆场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更广泛的集体记忆网络相连接的,在这种广泛的交流和连接中,个体的记忆不断在社会上得到重新解读,不论是被确认和证实,还是被挑战和纠正,个体记忆可以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中进行记忆定位,获得记忆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个体记忆是短暂易变的,受到记忆主体的寿命、价值观、社会经历的深刻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褪色,并且个体记忆的绝大部分沉睡在我们的身体里,直到它被“唤醒”,或者被一些外部刺激所激发。[4]因此,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过程,包括记忆的外化、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张扬和记忆的接受四个环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S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