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革命时期的诗词感想感悟

2023-01-08 02:3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陕北革命时期的诗词感想感悟》,欢迎阅读!
陕北,感想,诗词,感悟,革命
陕北革命时期的诗词感想感悟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伟业的同时,尽显了独领风骚的卓越诗才。从中国革命风雨中走来的一首首诗词点燃了毛泽东一生坎坷心路的历程,奏响了毛泽东心路历程的华美乐章。

一、毛泽东陕北诗作的创作情况

陕北,是一片红色热土。是新中国的红色摇篮,是中国革命的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落脚点和出发点。在威武雄壮的黄土地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毛泽东陕北文化的熏陶,他的骨子里更增加了大气磅礴的东西,使他胸中升起了充沛天地的浩然正气,他的文笔更有气势了。

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写下了九首诗篇:《六言诗·给彭德怀》、《沁园春·雪》、《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四言诗·祭黄帝陵》、《四言诗·题之出版》、《五律·海鸥将军千古》《七律·重庆谈判》《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其中,《沁园春·雪》可谓光焰万丈,千古绝唱,自问世以来,震烁词坛,响彻寰宇,“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此词作于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枪林弹雨,化为笔下金句。今天我们看一下毛主席转战陕北途中五言律诗《张冠道中》的主要内容。《张冠道中》是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于1947年转战陕北行军途中写的五言律诗, 辛征程,千古绝唱。毛泽东时年54岁。该诗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浪漫主义情怀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

《张冠道中》毛主席生前未公开发表,故世人知之不多,传之不广。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他生前发表39首,未发表28首。这个版本的作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首次将这首诗公开发表,使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对转战陕北这一历程的形象化描绘,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二、创作背景

1947 313日,国民党飞机25架轰炸延安市区,胡宗南军15个旅14万人大举进攻延安。 18日,经七天七夜阻击保卫战,消灭敌人5000余人,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中央机关安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中央机关在陕北大地上转战一年零五天,之字形迂回行进,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住过38个地方,与围追的国民党军周旋,行踪飘忽,辗转腾挪,险象环生,行程1000多公里。当时,与国民党重兵鏖战的西北野战部队,不再是长征路上那般精疲力竭,而是经军事洗礼后能征善战的英勇之师。

1947325日,青化砭战役,歼敌31旅旅部及92团,共2.9千余人。29日,中共中央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东渡黄河;叶剑英、杨尚昆留在晋西北。31日,吉普车坏,骑马或步行。共3辆吉普,周、刘各带走一辆。42日。到达子州高家塔,3日,毛泽东骑马夜行军到达子长涧峪岔庄果坪村,写下五言律诗《张冠道中》。子长涧峪岔位于子长县北部山区,与子洲县的槐树岔、


横山县(现改为区)的石湾镇相毗邻,地处子长、子洲、横山三县区交界地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这里避难12年,留下了“重耳川”的美名;北宋大将狄青曾在这一带戍边镇守。毛泽东在涧峪岔镇的庄果坪村借住一宿,正是转战陕北初期胡宗南重兵压境最艰险的日子。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在陕北的山沟里与敌军迂回周旋,常常要避敌锋芒,隐蔽间道而行,故行军异常艰难,其时陕北的四月,天气依然寒冷,时有霜冻现象,俗谚云:“四月八,冻死黑豆荚”。这首诗的意境风格写得深沉滞重,表现出行军艰险而又信念坚定的精神。

三、五律《张冠道中》赏析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张冠,即庄果坪村,是子长县涧峪岔镇一个普通村庄。

(子长涧峪岔镇音系接近清涧方言,子长话阴平与普通话调类相同,读法不同,毛泽东是南方人,所以当时毛泽东问询当地老乡把庄果误听成张冠。)

首联写动,雾弥,马嘶。颔联写静,尘湿,鸦静。首联写的是一个大空间,穹宇、北风。颔联写的是一个小空间,湿尘,乌鸦。颈联和尾联净显转战的不易和军士们的艰苦。雾、露、霜、风、铁、银、冰都是“冷词”。全诗显现着边塞诗的韵味。

首联“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写的是凌晨部队出发的场景:雾气弥漫,北风萧萧,偶尔传来马的阵阵嘶鸣,给人以苍凉宏大之感。因为当时基本是夜行军,是因为大雾弥天,一切都笼罩在浓雾中。雾作为一种物候,其特点是弥漫性,琼宇是天空,诗人用“琼宇”这个词来形容雾晨,可见当天的雾很大。“征马嘶北风”,写马,是因为听得见马嘶,不写人,是因为征人保持着肃静。这也比较符合人们离开一个驻地,哪怕是暂住地的时候的心情。况每到一地,老乡都会给自己的部队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临去时难免依依不舍。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两句写张冠道中行军的情形。“露湿”、“霜笼”是互文,兼管上下句。《诗·秦风·蒹葭》有“白露为霜”的名句,所以诗中“霜”、“露”往往连带出现,这里偏重于霜。由于雾天霜重,空气潮湿,尽管部队在通过,道上却不起尘埃,树林里也听不见寒鸦的叫声。特别提到“鸦不惊”,是因为作者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习惯了早行中听见鸦叫,在月夜尤其如此。骤然听不见鸦叫,反而使征人感觉异样。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两句写到官兵的感受和形容,突出的感觉是寒冷。“戎衣”即军装,解放军的军装是棉布制作的。夜行军中,战士们的军装经过一夜的霜露,已经潮湿的像铁甲,很厚重。同时官兵的眉毛、胡子上挂满了银白的冰粒。这样的细节的描写,使人感到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写转战陕北环境的艰苦,同时就突出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PD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