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词鉴赏之我见》,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宋词鉴赏之我见
作者:赵波涛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0期
高中语文(人教版)共收录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共8篇,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和《醉花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门类,宋词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诗余和琴趣等。这八首词本身就是芬芳绚丽的宋词园圃中,最为美丽的牡丹,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萃,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统一的典范。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鉴赏这些经典,并体现在课堂上,使学生为之陶醉、为之痴迷。
一、广智博见,解析时代特点
先哲孟子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之说。因此,我们在研读宋词作品时,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对其人其事、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首先要分析文化典故,方能深入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意象,明晰了词作的时代背景。词人于头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宋廷对他似乎是重视的,而实际上只是利用他这个主战派元老作为招牌而已。辛弃疾即任后,一方面满怀期望积极部署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北伐实际上很难有所进展。这种老成谋国却又抱负难展的矛盾交织而又复杂的情怀与心理状态,在作品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研析意象,感悟意境美
我国文学批评中有一个特别概念——意境,意思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宋词作为诗歌体裁的一种,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式荷载着诗人的思想与心灵世界。一般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心灵的感触和外界的接受必须统一起来,而经过心灵化之后呈现于读者头脑中的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也就被称之为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注重意境的创造,王国维总结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然而在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注重对字词的简单翻译和诗句的教参理解,忽视了对诗词中所创造的意境的品味。如何在宋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意境美呢?实践证明,学生了解了诗词写作背景后,最重要是研析意象。因为在词的创作中,意境创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设置,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只有了解了词的意象内涵,才能好好地品味词作的意境美。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旨写苏轼超逸旷达的心境,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课堂上,学生们逐句逐段加以品味解析意象,如首句“莫听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