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欢迎阅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析,并提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的心理能够迈向健康方向发展,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数据化的现实困境
学校内部各种信息的碎片化、非结构化现象突出各类信息难以统一高效利用很多高中学生管理中同时使用了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资助管理系统、奖评考核管理系统、心理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系统、图书借阅、餐饮支出、公寓管理信息等各种信息系统,然而各系统之间数据却无法自由调用,更做不到有效整合,有的高中甚至是本科生一套系统、研究生一套系统,这些都使得学生各类信息处于零散孤立状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多会外化为日常表现,如上课出勤、饮食情况、消费支出、浏览网页、学习成绩、校园生活轨迹等,多系统的分别管理导致这些数据信息无法从彼此分离的系统中整合利用,增加了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评测的难度。并且,在研究和分析中,单一数据的实际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且存在陷入片面性的风险。只有那些跨越了行业界限的,以及关联性更强的数据,其准确性才会很高。虽然少数高中已经通过“易班”等一些综合的网络信息建设平台进行数据整合,但心理信息系统在其中如何发挥效用及如何有效利用,仍属实践空白。 2.大数据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2.1形成一套科学的高中学生心理行为数据库构架
目前,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教育主体扩展至广大教师、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宿管人员、安保人员、辅导员、学生朋辈辅导员和专职从事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教师等广泛人群;教育载体涵盖了课程、讲座、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形式更是延伸到线上线下、主动干预、朋辈互助和自主吸收等各种灵活的方式,教育媒介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大数据的支持。相应地,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数据的来源更加丰富和复杂,如学者们关于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数据、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数据、学生人机互动的物联网数据、学生社交、娱乐及消费等活动产生的海量网络信息、学生校园活动轨迹网络数据等等,加上近年来各种客户端和移动设备的成熟,更是让相关数据信息喷涌而来。IT界普遍认为大数据有4“V”特征,即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这些特征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Value,即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也就是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是海量的,数据的价值就像是在浪里淘沙、沙里淘金,数据量越大,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越少。目前,对于学生心理发展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是齐克林(ArthurW?Chichering)的“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有学者认为,学生发展理论为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范式。齐克林通过对美国高中13个学院中18-24岁的学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1969年提出了学生人格发展的七个“向量”,后在1993年做过一次修订。这七个“向量”包括:培养能力、情绪管理、从自立向相互依存发展、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同一性、确立目标、发展诚信。基于这个理论基础,本文构建出与学生心理发展有关联的数据库构成信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高中学生心理行为数据共享平台数据需求图
2.2整合一个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可以借助近年来高中大力推行的“易班”平台、“高中一站式服务平台”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来整合和链接校内各类信息平台,联合教务部门、公寓管理中心、公安保卫部门、资助管理中心、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食堂、图书馆、校医院等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相关的部门,建立一个如图2所示的学生心理行为相关的信息共建共享的集成平台,将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发展等方面的大数据信息,诸如上课出勤、违纪率、学籍信息、一卡通消费信息、住宿信息、受资助情况、身体状况、图书借阅情况等等整合利用起来,打破“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的现状,实现数据信息联通共用,整合资源,建立高中心理康信息整合的集成平台,为实现“一键获得心理档案”“预警学生精准画像”“学生整体热点分析”等功能提供数据来源。 2.3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智慧化网络服务社区
实现心理自主自助服务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了解讯息、进行交流、外卖购物、旅游社交、发表言论、解除疑惑等等,足不出户、“一网天下”的年轻人愈来愈多。相应地,学生也更多地把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寻求心理援助的触角伸到了网络空间,在有心理健康需求或困扰时,他们第一时间求助的往往是网络,以笔者所在的心理中心预约信息来源为例,大约有95%以上的心理咨询预约信息来自于微信预约和网页预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由原有的教育模式逐步跨越到服务模式,工作重点也相应地转移到科学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精准有效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上来。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大数据信息,结合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开发一个心理健康智慧化网络服务社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服务功能,是一个有价值的实践方向。1972年,在世界心理大会上,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1980年,她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做了详细阐述,认为:当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也就会被更大范围地发表和扩散,成为主流;当发现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并且有可能遭受到反对和攻击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造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并占据主流,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和消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该理论认为,作为舆论或信息的受众,个体对于观点看法的表达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在网络时代环境里,受众会受到群里压力、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大众保持一致,力求不被孤立,因此,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现今网络信息纷繁多元、鱼目混杂,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而言,引领网络环境,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营造心理健康主流“意见环境”,发挥大数据在网络心理舆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在高中中建立集咨询服务、心理测评、主题讨论、心理课堂、文章阅读、资讯浏览、社群服务、主题实践等功能一体化的数字化、智慧化心理服务平台。将数字化的理念应用到高中心理教育模式中,抢占网络平台、发挥教育最大效能,将在线测评、互动留言、微课、慕课、线上小组、心情空间等新的教育形式应用进来,有效利用网络心理舆论,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形成优势网络观点,建立高中网络服务驿站,及时响应、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类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虽然与之前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改观,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继续加大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与探索,整合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以此来引导青少年学生向正确方向引导,为其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瞿振元. 大数据是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支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3):1-3.
[2]徐文明,梁芹生. 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7,35(4):96-100.
[3]曹桂红,宋雨婷. 微时代高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141-14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J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