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公约

2022-08-19 09:35:0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堂公约》,欢迎阅读!
公约,课堂
课堂公约

一、承诺与一致原则

为了保证日后的课堂秩序,我在第一堂课上就和每个同学,签订了“心理课公约”。签约人包括班级的40名同学,也包括我。之所以叫“公约”,不叫“协议”,就是强调一个身份的平等性。公约的三条分别是: “1、我们坚决不记笔记! 2、我们100%投入! 3、我们动静有序!”

三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先让他们获得“利益”、占据心理优势,然后再提出要求的。我一条一条问下来,他们都是响亮地答应:“同意!”最后,我要求他们每个人对自己朗读一遍,再说出自己的名字。

《影响力》一书所提倡的第一个有用法则,就是“承诺与一致”原则,相互信任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基础。在这里我借用了一下。但是,仅仅签约是不够,很可能在第二堂课上,还是非讨论时间自由地说话。因为,“责任分摊”,大家一起讲,老师就很难揪出责任人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提示与强调:“我们上节课签署的公约最后一条是什么呀?”部分同学会大声说出来(其实学生究其竟,也是想要课堂动静有序的)

“对,很多同学都记起来了,非常好!同学们,大家都已经是即将领取身份证的成年人了,对于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一定能信守、一定能做到!”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就会自觉地维护纪律,比如对周围的同学嘘声。

待到全场安静的时候,再追加鼓励:“大家都是有信用的人,我相信大家!”

就目前看来,如果在刚上课时,就提出这个问题,它就会有一个辐射效应: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只要老师停顿讲课、不说话,同学们就会相互督促、尽快地恢复到安静状态。 二、交互抑制原则

其他同学站起来发言时,是台下其他同学窃窃私语的高发期。我要求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注意聆听,因为下一个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你赞同这个同学的看法吗?”“你怎么看这个同学的意见?”。

交互抑制”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意是指个体内部行为的相互抑制,在这里挪用之,想表达的意思有两层:其一,对于聆听的同学来说,倾听或者说话,他/她只能二者取其一;其二,每个同学都有被提问的可能,要想听清楚,就必须要求全场安静的环境。 有同学会说“没听清他说什么?”如果确定是因为他不用心听而导致的,那么我会坚持不复述前者的发言,同时提出要求:“你现在请那位同学再说一遍!”这个过程,其实是对认真聆听别人讲话的一要求的强化。 三、可控感

心理课上,同学们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良性的观点碰撞氛围,那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会较高。但是许多同学在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因为天性羞怯等


原因,迟疑了半天也没有回答。而老师出于维持一般答问环节规则的考虑,也不能轻易就让取消回答。这种不可控的延迟,会极大地影响课堂进度,是一个学生也焦虑、老师也焦虑的尴尬场面。

人在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局面可控的情况下,焦虑感会减少、幸福指数会提高。基于这一点,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在规定的思考时间结束后,每个被提问的同学,如果有嗫喏不语、拖延时间的表现,就给他一个选择题:或者回答问题,或者学习老虎大声咆哮。(我通常会说:“一个声音洪亮的人,通常是一个沉着自信的人。如果啊,你现在没有准备好发言,没有关系,你就大声地喊出来、像老虎那样咆哮一声,让我们见识一下你的威力!”)然后给与十秒钟的选择时间,周围同学倒计时。 这时,群众舆论的力量会非常大。 我自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实现三个目标:1提问-回答环节一规则的维护;2锻炼怯懦同学的胆识;3,缩短课堂无效时间。 四、适当的惩罚制度

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但心理课所实施的惩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必须达到警示的效果。因为害怕使用不当,我一直不敢指责或者训斥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4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