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文化论文 语言禁忌》,欢迎阅读!

语言禁忌 摘要:语言禁忌作为一种富有社会人文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存在的时空性是非常广泛的。其领域类别也多种多样。它主要起源于人们趋利避害,趋雅避俗的心理。人们为了避忌寻找了各种办法,而这些办法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
关键词:语言禁忌;成因;类别;避忌方法;文化价值。
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中国到外国,从汉族到其他种族,从古代到现代,从日常生活到国际交流,无不有语言禁忌的渗透。所以普遍性是语言禁忌的一大特性。 除此之外,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也是语言禁忌的特点。对同一个需要避讳的物体,不同地区或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称谓。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物体可能从需要避讳变到不需要。 语言禁忌已经发展了很久,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遍的禁忌心理包括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趋雅避俗,尊重敬畏羞耻等心理是产生语言禁忌的根本原因。古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低,封建思想重,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神的崇拜。人们害怕遭到“天”的惩罚,人们害怕死亡,人们对神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对某些物体,现象,人,称谓等的避讳。而趋雅避俗的心理则产生了亵渎词语的禁忌,诸如关于上厕所,性等方面的婉转语。这些人类的本能心理可以说是语言禁忌的源头。
2.谐音是中华文化中语言禁忌产生的直接原因。谐音为汉字的应用增添了无穷魅力。汉字是表意文字,也是单音节词,同音字大量存在。对某一事物,若其所谐之音是人们厌恶,不希望发生的事物就很大可能出现语言禁忌。比如,猪舌头是一种普通食物,但因为“舌”和“折”同音,人们联想到折本,就会将猪舌头称为“猪赚头”,“猪口条”等。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很多民俗中出现的语言禁忌都是因为谐音与不好的事物相同而出现的。
3.人们出于礼貌,尊重及敬畏而发展了很多语言禁忌。家族中长辈的姓名,交流中对方的长辈,君王的称谓等都是我们需要避讳的。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就是表达了人们对父亲,对师长的尊敬。关于人名避讳的例子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如“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以及苏轼给人作序时为避其祖父苏序的讳而写把“序”写作“叙”。
总之,人民的禁忌文化心理是产生语言禁忌的内因,谐音则是外因,二者结合产生语言禁忌。一致的民族禁忌心理加上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思想认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语言禁忌风俗和各式各样的具有地域差别的委婉语形式。
由语言禁忌的成因,自然就能归纳出其种类。主要包括称谓禁忌,祸凶词语禁忌,亵渎词语禁忌,集团行业词语禁忌等。
首先称谓词语有很多例子,包括前面提到的猪舌头的例子,还有就是对长辈,君主的避讳也是称谓的语言禁忌。 祸凶词语如“死”,“病”,“害”等等寓意灾难的,不好事情的都有相应的委婉说法。人们用“去世”,“殉难”,“亥”等代替这些不可避免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亵渎词语指一些羞于说出的如关于性的词,以及咒骂的话。这些被人们认为不雅的词一般都会被委婉地代指。比如在阜阳方言中,“姜”被称作“拐子”,因为在此方言中“jiang”这个读音有家畜生产的意思。一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人们说这头牛“jiang”了一头小牛。所以菜贩子会吆喝“可有要拐子哩”而从不会说“可有要‘jiang’哩”。 集团行业的词语禁忌也有例子。比如船夫称“帆布”为“抹布”,因为“帆”谐音为“翻”,即翻船的“翻”,这对船夫来说是极为不吉利的。又如《水浒传》中有“原来强人下拜 , 不说此二字 , 为军中不利 , 只唤作剪佛”一段,就是说“拜”同“败”谐音,不吉利,将“下拜”称作“剪佛”。
有了语言禁忌自然就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无论是用委婉语还是用别字代替都能起到避忌的效果。不过中华民族地域分布辽阔,有多种多样的民俗和方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同一
个需要注意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就拿前面提到的“猪舌头”的例子来说,两广及台湾地区将之称为“猪利”;江浙湘鄂皖一带称之为“猪赚头”,而北京河北等地称之为“猪口条”。总的来说就是把不好的用相反意义的好的意思的词代替;或者避掉不吉利的词根据事物的特点给它换个名子。
对于人名,国家等的避讳又另有一套避忌的方法。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这几种方法。前三个用于书面,后一个用于口语。改字是换一个意义相同而语音,字形不同的字。空字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不写。缺笔是把要避讳的字最后一笔或倒数第二笔不写,而成为一个不存在的字。改音是改变避讳字的读音。比如一个字需要说出来的时候,因需避讳,故意将之读错。林黛玉读“敏”字会读作“密”音,是因为她母亲名“敏”。 还有一些不雅的词,不礼貌的词也是通过造出大家公认的委婉语来表达出来。诸如“令尊”、“犬子”、“鄙人”等谦辞的运用;“如厕”、“出恭”、“例假”等委婉语的应用。
人们为了避忌采取了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人们的生活,对历史的记载,对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或好或坏的影响。
1.生活影响:古代人要避皇帝的名讳,皇帝的名字出现的字就不能说或写出来。这样人们就不能自由的表达与这些有关的意思。如果皇帝的名字里出现了常用字就更加不便。所以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取得较生僻,如康熙帝名为玄烨。此外,还需避家族里长辈的名讳,比如前面说的苏轼作序的例子,都可能给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不便。
2.历史的记载:书面上的避讳将会带来相对更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需要避其父司马谈的讳,则“谈”字将不会出现在《史记》中。又如《隋书》中因避李世民的讳而把“王世充”采用空字的方法记为“王□充”,这些例子都有可能乱了历史事实。
3.文化的传承:首先避讳会造成文字的混乱,给语言规范带来了难度,也会影响史书,字典等重要文献的编纂。另外,语言禁忌可能带来恐惧、迷信、愚昧。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就是避讳造成的。知识分子写出的文章,作的诗被强加上造反,对皇帝不敬等罪名。接着就是焚烧这些书籍,诛杀这个家族。给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传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尽管语言禁忌有着这么多负面影响,它也有其正面作用。
首先,语言禁忌的存在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禁忌语的出现,产生了不少近义词,同义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委婉语又赋予了原词新的意项。 其次,语言禁忌是促进社会言行文明的制衡手段。它在调控人们的言行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人交流时使用得谦辞,敬称等体现了礼貌和教养。别人发生不幸的事情时,禁忌大笑,吵闹,有效地维护了双方的和谐关系。
最后,语言禁忌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不可避免的民俗现象。既然如此,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与其他民族,国家交流时就得注意到对方的禁忌。否则可能会对对方造成心理上,情感上的伤害,影响和谐的关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逐步加深,封建迷信逐渐被破除,人们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都不再有敬畏和恐惧,所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禁忌不会再出现新的说法,甚至原有的还会消失。不过,作为民俗现象,语言禁忌的很多例子已经深入人心。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只知道需要这样说,却不再关心为什么需要这么说。如果犯了语言禁忌,即便不知道原由,也会可能被批评。语言禁忌和其他鬼神之类的封建迷信有很大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风俗。对待语言禁忌的态度也不能一味地批判。 首先认为语言禁忌主要是民俗而非封建迷信。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我们仍保留着诸多语言禁忌的说法讲头。把它们当做一种常用语,一种词组,固定用法等,将会减轻它们对语言的混乱。
其次,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还没完全,不可避免的保留一些敬畏和神圣,人们希望美好的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k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