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欢迎阅读!

一、 ppp模式的内涵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通常被译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是指 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 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 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 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PPP是 20世纪90年代初 在英国兴起的一种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 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实 现其经济目标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理念和措施。
投资和运营公共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 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 的兴起,“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民营化逐渐 成为各国政府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PPP即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民营化的重要模式。该模式的 基本特征是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共享投资收益, 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 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 引入民间资本,通常将公共基础设施的 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私人投资者, 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 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私人参与者以特许协议为基础进行合作, 与以往私人 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并贯穿于项 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根据政府和私营部门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主导地位的差异以及项目性质, PPP可以分为建设一经营 一移交 BOT( Build-Operation-Transfer )、建设一拥有一经营 B00( Build-Own-Operation )、建设 一移交 BT(Build-Transfer )和移交一经营一移交 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 )等不同的 类型。 二、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优势
根据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健身娱乐、观赏竞赛及体育训练等体育服务具有非 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不充分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利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或观看比赛, 在增强个人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娱乐身心的同时,带来的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公共体育场馆 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 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提供。 各国的实践 已证明,PPP模式是提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富有效率的方式。
PPP模式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公共体育场馆推行 PPP模式将使民 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 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 性。民间资本的参与能较好地解决限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形成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多元化投资局面。而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 馆的陈旧体制,利于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PPP模式能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应用 PPP模式,能够使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得 到明晰,克服由于产权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也会引起 公共体育场馆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私人投资者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必然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些无疑都有益于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 理,提高效率。
PPP模式能降低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成本。由于公共体育场馆 PPP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其必然 注重和突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利用改进管理、技术及管理创新、减少雇员等方式,节约成本,提高 效益。
PPP模式可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私人投资者只有改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 顾客,实现盈利的目的。 三、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1. 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2010年远景目标纲 要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 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 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 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这些鼓励体育改革和民营化的政策, 为公
共体育场馆大力推行民营化提供了政策条件。 2. 雄厚的民间资本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代写医学论文 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渐大、 从弱到强的发展 历程。据统计,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 49.7 %,截至2005年7 月末,我国居民储蓄达到了 13.37万亿元。而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统计, 2005年1至9月,全国 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77亿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形成巨额闲置资金,而高 额的存贷差表明我国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金, 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吸 纳民间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3. 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
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 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 业。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 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我国体育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全 社会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巨大需求,从而为民营化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应用 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的步伐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实质是引入竞争机制,其实现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 公共体育场馆传统的运营方式是国家包揽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 建设及运营,政府成为公共体育场馆 唯一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不仅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而且难以保证场馆建设的效率 和质量。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形成的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应由集所有者、投 资者、管理者于一身,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应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 指导的职能。
另外,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也要适当变化。对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应注重采用合同管理这 种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 资规模,达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当经济活动各方出现问题或纠纷时,主要依靠经济或法律手 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解决。
2. 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PPP模式必须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 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 使合作双方有章可循。PPP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关于 PPP模式的适用范围、设立程序、招投标 和评标程序、特许权协议、风险分担、权利与义务、监督与管理以及争议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等方面。
政府部门应该抓紧出台政策并制定法律法规, 对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在民营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义务和风险等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3. 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扶持,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正如前面所述,PPP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资 大、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者大多比较谨慎,轻易不愿投资这一领域。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 支持,以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国际经验表明,风险分担机制是 PPP项目的核心。吸引民营资 本除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使其规避风险。 PPP项目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 政策不稳定、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政府部门应深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专业的投融资管理机构等,以增强私人参与者的信心。 4. 政府部门抓紧培育有利的市场环境
由于PPP模式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外。 还 离不开必要的市场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抓紧完善资本市场, 开发适合民营化项目开展 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如法律、设计、建筑、融资、体育运营等相关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具有专 业知识及国际运作经验的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转自建设工程教 育网,原标题《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应用 PPP模式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g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