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媒介社会的再认识》,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媒介社会的再认识
作者:余 晓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
就媒介的社会影响及其作用而言,美国是典型的媒介社会。在美国,五家最大的报纸拥有的日发行量超过了600万份,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周阅读11.6份不同的报刊,95%的美国人在驾车途中要听广播。美国98%的家庭有电视机。这些反映了媒介社会的典型现象,是数字化现实。与此同时,在文化或社会学视野的传媒社会中,大众传媒常被指责为是导致注意力下降,增加街头犯罪,丧失思考能力的祸根。在媒介社会,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论持何种看法,很多学者都认同媒介对人的行为和观念有潜在的影响,都同意多年来媒介内容已发生变化(而对个体的媒介消费者,尤其是儿童是否被偶然所见的媒介内容所形塑仍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媒介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规范和态度的变化,另一些人则声称,媒介提供了角色榜样和形成态度以促进社会变化。这些问题反映了媒介社会的复杂性。
再看看中国的情况。1991年1月,一个在中国杭州呆了数年,一直研究中国丝绸厂女工生活的美国人类学家发现,她的“研究对象”除了谈论《渴望》外,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反映了从“文化大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末之间两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对《渴望》的议论同样也“统治”了她大学同事的餐桌。她写道:“直到我离开中国,我所认识的很多人还在热烈地争论着英雄与恶人的品性,他们似乎沉溺于感受而且评价性地分析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意蕴。几乎是同时,中国媒体也描述了《渴望》所引起的反响:1991年1月2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成都节日期间谈〈渴望〉》,其中描述道,“衣食丰足渴望乐,节日期间,各个舞厅场场爆满,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目前成都电视台正在播放《渴望》,广大市民反响强烈,成为每家每户议论的热门话题,成都市工商局职工胡玉华告诉记者,现在成都市民新流传两句话:‘媳妇要选刘慧芳,女婿要挑宋大成’,大家渴望过真诚的生活。” 什么是媒介社会呢?要定义它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大众传媒在世界上出现已久,先后有了报纸杂志、广播、电影和电视,乃至今天的互联网。是以时间为限,还是以某种传播技术的产生为标志?是大众传播的某种生产和制度性结构的形成为标志,还是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为标志?或许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予以综合考虑?
媒介社会的出现与大众传播技术有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电视的普及。电视带来了更多直观享受的东西,乃至更多的情感宣泄、更多的声色之乐和欲望。不仅如此,它对政治的影响或许是更直接的,它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政治含义。“梅罗维茨认为,就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场所而言,电视所具有的能力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它瓦解了建立在对印刷媒体控制基础上的传统政治权威,而代之以善于操纵视觉媒体的领导人。它使政治权力非神秘化……”①如今许多人都喜欢电视这种媒介,由于电视,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公开、透明,“形象”成为一种价值资本,一种文化标准,一种政治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网络传播的发展更加强化了媒介社会的技术形式,以至于一些西方学者担忧文化将成为技术的俘虏,技术将成为一种新霸权形式。随着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社会将可能成为媒介社会的代名词。新媒体技术、互联网、传统媒体等将构成新的、复杂的、融会的超级网络,社会将被吸附其上。
其次是传媒社会中,媒介的生产力达到相当高度,它生产了足够多的,供人们了解、使用、感受的媒介产品。今天,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为消费者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以丰富复杂的形式和内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再次是市场化,进而言之,还要加上全球化。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形态表现为“文化经济”。也即如阿兰·伯卢瓦所说的,在世界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下,资本主义卖的不再是商品和货物,还要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它们不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交流空间。普遍的商品化趋势“使得广告消费成为社会整合的唯一形式,但同时也强化了那些被忽视的人的排斥感和侵犯性的倾向。图像和声音的普遍泛滥有助于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差异和个性的弱化、态度和行为的趋同以及集体认知和传统文化的消解,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修正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在卫星网络下、在联盟和合并企业激增的经济帝国的影响下,在可以把相同的全球亚文化传递到地球的最远处,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影响下,整个地球在缩小”。②新传媒技术使现实社会重新展现,“古典的传媒在传播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事情上是有限的,而因特网却能把它的用户送到所谓的‘其他地方’去。因此,麦克卢汉世界体系的占领者既能看见世界任何地方,但又什么地方也不能亲临。因特网造就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称它为电子游牧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电子殖民主义”。阿兰·伯卢瓦引用麦克卢汉的追随者的话说,因特网的力量最终表现在它让整个世界都像北美人那样思考。③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的全球化。
经济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然而,这种决定总会以事件或表象的形式出现,对中国来说,1991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渴望》的“热播”,它预示了大众文化将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霸权”。一个是亿万中国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一场真实的、“游戏般”的战争——“海湾战争”。④它使我们把眼光投向世界,扩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力。因此有理由把这两件事视为中国开始迈向媒介社会的重要信号。进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超过1.5亿,看新闻、娱乐、休闲、网上银行和电子交易都通过超级媒介系统进行,研究媒介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生活方式,认识其复杂性,已成为重要课题。 注释:
①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②③王列、杨雪东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④之所以说是游戏般的战争,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播出的美军飞机轰炸画面与电子游戏上的内容十分相似。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郑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P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