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实验,让生活充满科学的乐趣

2022-08-19 08:53: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亲子实验,让生活充满科学的乐趣》,欢迎阅读!
亲子,乐趣,充满,实验,科学
亲子实验,让生活充满科学的乐趣

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这个未知的世界,总能激起孩子们探索奥秘的激情——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区探索,科学学习正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但是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将科学实验带入现实生活,将是一种趋势。而亲子实验正符合这一趋势。

所谓的亲子实验,顾名思义,即在学校教学之外,家长与学生一起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互相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内未能完全消化或者在课堂之后衍生而来的新问题的一种家庭实验教学 一、亲子实验的可行性 1、兴趣

亲子实验与课堂科学实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亲子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乐趣。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科学教育人士,都在不断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让人兴奋,但与最亲近的人一起发现奥秘,分享神奇,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亲子实验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关系:

家长引导学生:科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很多家长虽然并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包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但他们生活经验丰富,一旦接触到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便会“恍然大悟”,他们就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去描述他们见到过的现象,有助于孩子们贴近生活,快速理解。家长们的平铺直叙会比书本上的抽象难以理解的客观原理更容易使孩子理解内涵。如四年级上册辨认风向这一章中对于风向的描述是“风吹来的方向”。课堂上没有时间带着孩子们去教室外直接感受风向,即便你带出去,也要仰赖“天公作美”,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书本上的理论描述。在家时,家长一起去郊外感受风,由家长去指导,反而事半功倍。当学生接收到新知识,又解决了课堂上模棱两可的理解,兴趣自然而然就来了。

学生教,家长学:学生在学校习惯了接受知识,如果给他们一次当老师的机会,解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必定会非常踊跃。他们会急于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展现在自己的“学生”——爸爸妈妈面前,即便他们当不成一个好老师,但至少在实验的过程当中,他又重新组织了一次新知识,那么知识的理解就会更稳固。如果他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实验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这个知识,那种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未来学习科学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学生家长互相学习哪里有科学实验,哪里就会有辩论,科学是在不断地辩论中产生发展的。学生与家长之间也是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分歧,每个人都想要去说服对方。孩子会用自已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反驳,如果能加上实验操作证明将会更好。家长一次一次的推翻,更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四年级下册的《简单电路,我们让孩子们尝试着去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就可以在家中展开,家长和孩子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提出两个不同的方案,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并互相解释原因,也可以讨论为什么换一种方法就不行。科学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开展亲子实验,能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进步,一个家庭如果能形成一种探索科学奥秘的氛围,那么对于提高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将非常有帮助。


2、机会

机会正是探索的前提条件。这种新的实验形式,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可能很多人会想,小学生要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是应该在课堂上吗?但是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课外的学习也能为我们带来知识,科学来源于生活。

科学知识往往和科学实验联系在一起,一个复杂的科学实验往往要花去很多时间,而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中,又能有多少时间去安排实验呢?而且在学校,往往是以分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的,一个小组四至八人不等,因此,有一些同学往往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没有尝试往往就很难理解复杂的科学现象。而亲子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在家中,你有很多的时间去尝试,发现。 3、时效性限制

许多的科学实验是有时效性限制的,大部分都与自然科学有关。如: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观察青蛙的孵化过程。如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必须要通过萌发蚕豆或者黄豆芽的实验加深学生对于种子萌发实验的记忆。但种子的萌发过程是漫长的,单浸泡种子的时间至少要12天,整个实验的过程长至9天,我们还必须随时关注各个阶段蚕豆种子的变化,单靠科学课的时间根本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亲子实验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4、合作意识

现如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是一门大的研究课题。无论是教育研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是,学生必须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之间的合作。在学习方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很常见,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却少之又少。开展亲子实验,学习的角度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亲子实验的实行 1 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了问题,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但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提出明确的科学题,因此,亲子实验必须与学校学习结合在一起。学校与家庭联合在一起,在一节课的末尾,教师抽出一部分时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如学习年级《油菜花开了》一课后,教师可以过渡引导:“今天我认识解剖了油菜花,但这个世界上的花太多了,你还想研究花的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有的可能会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油菜花一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呢?有的会想知道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呢?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改变花朵的颜色呢?……当他们带着这些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去探究时,效果总是能让人意想不到。有了问题,回家开展亲子实验才能有一定的方向。问题是亲子实验开展的灵魂。 2、准备实验材料

亲子实验的主要进行地点是家中,家中的实验器材比起学校实验室来,材料、实验器材都会比较欠缺。这就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材料方面我们可以用就地取材法,科学实验中许多的实验品都来自于生活,比如物体的沉


浮实验,声音的传播能力的实验,植物种子的萌芽过程等等,这些实验所用到的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可以用替代法,溶解实验中的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为了让学生看清楚物质融化的过程,这就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物体来代替。 3、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当亲子实验活动开始时,家长与孩子之间必须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实验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对于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么整个实验过程的效果可能就不明显了。同时实验进行时还必须明确分工。开展亲子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课外的科学操作能力,因此在分工的时候,最好由孩子担任指挥,家长从旁协助,这还能顺便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能力,如果某些孩子比较依赖家长,那么家长可以做个隐性的指挥者,引导孩子们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分工时,必须明确谁干什么。比如做溶解实验的时候,一激动,可能就会出现水撒的满地都是,盐、糖、味精、油等实验品满桌都是…… 4、观察与实验

科学实验中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观察、实验、制作活动是让孩子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的一种活动。另外还是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是孩子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必须携手合作。

如果你们孩子的关系是你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适时点拨,以免学生走岔路,偏离既定目标,也要适时质疑,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探索出新的发现。果你们是你学他教的话,学生角色的扮演非常重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可以让孩子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向你介绍,与上面一种关系中引导时的不同,过他的演示之后,你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请他帮你解答,但家长们必须仔细地考虑,你所提的问题是否在他能够回答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实验关系,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竞赛或者比比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等方式,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与竞争性。 5、思考交流

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同时,通过亲子间的合作,发挥全家人的智慧,从而加快探究活动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亲子实验也必须像课堂实验一样,有思考与交流,实验后,每个家庭成员肯定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将它说出来一起分享一下,共同进步。样反复交流,实验的现象与原理就能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家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体会肯定会比较深刻一点,正好弥补了孩子们对于实验的浅显认识。虽然孩子的认识很浅显,有的时候会比较幼稚好笑,但我们依然不能剥夺他们交流的权利,能将自己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但说明他理解的实验,同时也能训练他们科学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如果不小心他们的理解错误了,家长也可以马上反馈,以免他们把错误的知识点记在脑中。

总之,亲子实验是可行的,他不但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便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了他们与家长间的合作互动能力。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K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