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张力”》,欢迎阅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张力”
作者:阚萧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7期
摘要:李煜在国破家亡、被迫投降之后的词作,之所以能读之如闻悲鸣、如临“血书”,个人的悲情与对家国的痛惜展现并重,并将进入人生与时空悲剧层面的感慨泛化使其具有广泛的形态和意义,在于李煜的词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张力”,降宋后的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内涵和外延的距离正构成了这种效果。 关键词:李煜;张力;悲情;词境
“张力”说由新批评派学者艾伦·退特提出(1),谈的是诗中的感性和理性结合的问题,是诗的一种性质。张力说中,退特化用了逻辑学中“外延”和“内涵”两个概念,指出外延是指诗的意象之间概念上的联系,更注重字面意;而内涵指的是感情色彩、联想意义等,是暗指意。在外延与内涵形成的张力之中,诗确证了它的有机整体,也构成了“诗意”的来源。在李煜的《虞美人》与《破阵子》中,通过内涵和外延的距离所造成的彼此牵动、拉扯的张力分别体现着对世事和命运的慨叹、对家国命运的悲恨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惨怛之感,同时开拓并深化了词境,赋予其传统意义上士大夫的文学创作特点。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传作于李煜被宋太宗毒死之前,被视为是后主的绝命词。因此这首词作为一个整体,其整体情感和基调绝非轻松愉悦,而是沉重悲恨。试看词的上下两阙提到的这些意象:“春花”、“秋月”、“东风”、“雕栏”、“玉砌”和“朱颜”,几乎没有哪个意象明确表达了“悲”的含义,反倒是含有向往的意味,如“春花”、“秋月”和“东风”是代表自然的意象,“雕栏”、“玉砌”和“朱颜”是欢乐有情的意象。这些意象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大多具有美感和生命力,并且含有正面的情感意味。这些意象构成了词的“外延”,连成的是美好的生活图景。然而,如着眼于李煜当时的处境可知,遭遇囚禁、国破家亡的他已对人生已经绝望,感情的极端悲苦自然会流露在当时的作品之中,因此该词的“内涵”是悲恨相续的。这种“内涵”在词中已充分体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词人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与面临残酷的现实所发出的深沉浩叹,在一片月波之中的已不复存在“故国”涵盖了君主的无尽悲思和凄楚,“不堪回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更是对人生遭遇的深沉发问,但却没有答案,以其所“愁”的悲慨势头也有如东流的春水般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在有限的文字中道出了无限的感情,具有深刻的联想意义。钱钟书在《七缀集》中说:“抢先莱辛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