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2023-01-02 00:1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中国,借鉴,古代,意义
xx 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

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 要思想基础。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 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 xx 的界定

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蒙,取《易 ?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之义。注云: “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 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 学概念提出的依据。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 同。所谓 “蒙学 ”,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 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可见,古 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 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

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汉书

?

赞志》在记述 “教人之大略 ”时说过: “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 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 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 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 “存其心”,“宣其志”。这都反应了蒙学中 “道德至上 ”的教 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 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 “德智统一 ”的教 育内容。如《三字经》中明确说 “首孝悌,次见闻 ”,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 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是说为 人子女的道理。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还特别注重借助于典故,强化长幼、上下

之间秩序的道德观念。如《弟子规》中说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 中。”

1/ 4




以上有的讲孝亲,有的讲节俭,有的讲待人,有的讲诚信,这些内容在古 代蒙学教材中比比皆是。蒙童们整天口诵耳闻这些句子,对其人格形成自然会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重儿童的知行合一,促进儿童优良习惯的养成朱熹说: 学习之之 博,未

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2] 教育以儿童现有的认知 为基础,要使儿童的认识变成习惯行为,关键是实践训练,否则就会 “知之不 行,虽敦必困 ”,不能实现认识的飞跃。明人吕坤在《蒙养礼 ?展书》中,为使 儿童养成爱护书籍,敬惜纸字的习惯,就规定: “展书无湿指,无撮甲,书常远 身六七寸,无卷边,无折角,无污痕,无乱批点。读过之书,如新可卖。亦可 以观为学者之所养矣。 ”这类对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的详细规定,既实现了从小养 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又是教育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把蕴含书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化为儿童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行的规范

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教育者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就有意识 地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把 “如何做 ”灌输给 教育对象。蒙学中的这种将解决问题置于发现问题之前的做法,是儿童品德教 育的有效办法。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解决问题最 可靠的方法应该是在生活中得到的,所以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儿童品德 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园材施教,注意十体差异 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

写作的教学老师对蒙 童都是 “一对一”的教授。虽然从经济、效率方面考虑比不上现在的班级授课 制,但是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方面却是有着很大的益处。

张载在《正蒙 ?中正》中说: “教人者,必知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 谁可传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及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 强调施教的内容要适合不同的儿童,做到目标适度。王守仁也认为,由于人的

资质是不同的,施教必须 “随人分限所及 ”,因人而异才能使受教育 “益精其 能”。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相比其 学科个体性差异的特点更鲜明些。如同一篇文章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儿童会有 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同一个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对以前学习的文章也会有着 很大的差异。蒙学教育的这一个特点提醒我们语文学科如果忽视因材施教的方 法会抹杀儿童的个性,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 喻。

2/ 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B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