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欢迎阅读!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一部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的小说。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摘 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骆驼祥子》中的几种称谓的使用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并且试图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例证对称谓的汉英翻译问题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文化 语境 《骆驼祥子》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实现从源语到的语的过渡,必须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关于文学作品称谓的翻译已经有过许多争论,但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永远都是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忠于原文,必须注意到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做到正确地理解与准确地表达。
二、文化与称谓的翻译
王佐良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包惠南与包昂认为:“在中国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中的都很讲究。称谓数量众多,文化蕴涵丰富,与英语称谓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学作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亲疏关系、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情感好恶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等。下面主要讨论三种不同的.称谓的翻译使用。
1.描述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说话者或描述者的情感或
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而使用描述性称谓语。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应该把其亲昵,善恶,讽刺或辱骂等的情感意义给译出来。《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中英文化因素,既要保留该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
例如: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老舍《骆驼祥子》)
“Old Cheng!”he called softly,“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rickshaw man (施晓箐译)
此句中采用了尊称。自苦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名分尊卑,有着尊敬前辈、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使用“老+姓(+同志或师傅)”的表达方式。如:此句中的“老程”,明白了这一文化特征,我们就不会将“老程”错译成“Lao Cheng”了,进行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其情感、语用功能与表达效果。
2.社会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一般说来,通称、职务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姓名称谓语、拟人亲属称谓语和恭敬称谓语在汉译英时都采用直译的方式。
例如:“啊,孙排长!”祥子想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Ah ,lientenant Sun!”Xiangzi didn’t remember him.(施晓箐译)
但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称谓语的使用通常体现了对话之间的生熟、亲疏、喜恶、心态等,汉译英时应仔细体会,斟酌词句,以准确传达称谓者的语气。
3.亲属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中人们常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对象,如使用“大哥”、“大嫂”、“大婶”、“大爷”等,这种称谓不仅在熟人之间、朋友之间普遍使用,即使在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也都可以这样称呼。当人们使用这种称谓语时,这类称谓语已经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指示意义,而具有了内涵意义,这是汉语称谓礼仪中的一大特点,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做法,反应在语言上就没有对等的表达,汉译英时要注意“充分性”与“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8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