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欢迎阅读!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优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为了不断扩展学前教育师资数量,要重视幼师职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十分有限,双语幼儿教师严重缺乏,有些幼儿教师未得到专门资质认证就开始工作,职业院校培养体系与教师资格脱离。因此,为了解决目前职业院校学校教育专业师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师资培养体系,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师资培养
职业院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幼儿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因素。拥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会促进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然而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可以促进教师队伍质量与素质的提升。近几年,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改革,但是在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定制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的策略,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现有培养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针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规模小,层次低,未能建立与新时代学前教育规模相匹配的师资培养体系。职业院校培养机构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实际发展需求,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与幼儿教师培养具有一定的冲突,甚至有些职业院校为了收益与生存,会设置幼儿专业,但是培养质量低下。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幼儿教师质量与数量都不符合实际需求[1]。 (二)缺少准入标准
职业院校的资质与质量影响着幼师培养质量,然而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不具备学前教师培养机构资历认证。针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职业院校来说,在对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缺少具有针对性的资历标准,未制定统一的规定与培养模式。同时,各层级培养机构规定制定不够具体与统一,对幼儿教师培养机构认证的原理、机构以及程序等未能规定。缺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准入标准与资历,导致各层级职业院校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二、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革新师资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能力
为了解决我国幼儿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各职业院校要革新培养模式,提升幼儿教师整体培养能力。首先,对不同符合培养机构的职业院校,要适当调整结构。恢复一部分职业院校培养幼儿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充分发挥本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从而快速培养一批幼儿教师补充当前职位空缺。另外,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层次培养机构的作用与地位,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建设一些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同时还要鼓励综合性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2]。其次,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传统培养方式会对整个培养体系中各层次与种类分别培训,导致各院校培养质量难以保障,让一些毕业学生无法顺利拿到幼儿教师资格证。因此,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打通各个职业院校之间的屏障,促进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联合,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确保培养质量与数量,有利于各层级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幼儿教师培养机构准入标准,以保证培养质量
对师资能力的培养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培养机构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机构的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高低。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与市场需求,在缺少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的基础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的做法很难保证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完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准入标准,针对教学设备、教职人员配置以及结构等要明确规定,同时对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安排等要制定统一的规定与要求,以此成为审批机构的审批标准,对任何想要开设幼儿教师或者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院校都要提出申请,只有通过审核批准之后,才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三)构建临时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制定幼儿教师学历补偿机制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采取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3]。针对幼儿教师培养机构与资格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需要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幼儿教师资格制度。针对中职院校不满足申请与参加国家教师资格等级考试的学生,需要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由县级教育机构举办幼儿教师任用考试,对通过人员颁发临时教师资格证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这些学生可以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幼儿教育事业中,通常临时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在3-6年。同时还要构建与临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匹配的学历补偿机制,对持有临时教师资格证地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学习补偿行为,让这些教师在有效期内完成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并且通过考试取得正式的资格证书[4]。在完善幼儿教师学历补偿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当地教育学院以及各类师范学校的积极性与热情,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展开整体设计与布局,进而赋予培养机构相关的责任与权力,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扩展渠道与来源。 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年,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但是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职业院校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为了自身利益与生存,选择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导致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制定培养机构的准入标准,创新培养模式与方式,构建临时幼儿教师资格考核制度,让一些不符合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地教师拿到临时资格证书,在幼儿教师工作期间,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拿到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为幼儿教师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秦萍.学前教育体系下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A01):219-221.
[2]娄方莉.学前教育体系下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管理研究[J].散文百家(下),2019,(12):151.
[3]皮君妍.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卷宗,2020,10(5):311. [4]徐丽,赵惠岩.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对策[J].山东青年,2019,(12):144-1-45.
作者信息:张娜,女(1984.11-),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vAx.html